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9月05号 14点 阅读 10312 评论0 点赞2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我们经常听到AI这个词语,那么你知道AI是什么吗?具体用在哪里呢?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AI,即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一门融合计算机科学、数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的技术科学,核心目标是让机器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实现 “像人一样思考、学习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需要明确的是:当前的 AI 并非具有自主意识的 “人造生命”,而是通过算法、数据和算力构建的 “智能工具”—— 它能基于海量数据学习规律,进而完成推理、决策、识别等复杂任务,但本质上是对人类智能的 “模拟” 而非 “复制”。
一、AI 的核心构成:数据、算法、算力
AI 的运行依赖三大核心要素,三者缺一不可:
数据(Data)
算法(Algorithm)
算力(Computing Power)
根据智能的 “通用性”,AI 可分为三个层次,目前人类仅实现了第一层次:
|
|
|
|
---|---|---|---|
弱 AI(Narrow AI) |
|
|
已大规模商用
|
强 AI(General AI) |
|
|
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
|
超 AI(Super AI) |
|
|
|
当前商用 AI 主要基于以下技术实现,覆盖不同应用场景:
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ML)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 DL)
计算机视觉(Computer Vision, CV)
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
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 RL)
:让机器通过 “试错” 学习最优策略,例如 AlphaGo 通过与自己对弈学习围棋策略,最终击败人类冠军。
四、AI 的常见应用场景(融入日常生活)
AI 已渗透到衣食住行、行业生产等多个领域,以下是典型案例:
日常生活
行业领域
简言之,AI 是当前最具变革性的技术之一,它不是 “未来的科技”,而是已融入日常生活的工具,其核心价值是 “延伸人类能力,提升效率”。
五、AI 的发展历程与未来
关键节点
未来趋势
“AI = 机器人”?
“AI 有情感和意识”?
“AI 会取代所有人类工作”?
错。AI 更擅长替代 “重复性、规则明确” 的工作(如流水线质检、数据录入),但在 “创造性、情感交互、复杂决策” 领域(如医生诊疗、教师授课、艺术创作),仍需人类主导,更多是 “人机协作” 而非 “替代”。
后记:AI是没有情感的。AI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只能是人工智能抽象出来的情感,绝不是一个个鲜活的具有个性特征的具体的人的情感。人是具像与抽象的天然结合体。人从出生起,具象多而抽象少,之后两者逐渐趋于平衡,到老年后者大于前者。
AI具有娱乐性,在某些方面超然于人,能“创造“出完美无瑕的人(这样的人现实中不存在),以符合人的理想化追求。因此,人工智能可以使人的劳动更精细化,且能减轻人的重复而繁杂的劳动量,从而使人腾出时间和空间,去做更科学化的创新。
人工智能在工厂用于机械制造,亦可用于军事装备等领域,来弥补人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其实正是大自然赋予人类高于动物的天赋)在手工方面的欠缺,亦可减少战争中的人员损减。
AI无法替代人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创作能力,因为在文艺领域,AI不具备人类个体感性和理性的个性特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默雷特,而AI只有冷面的哈默雷特骨架。
最后提醒一点,应该制定出AI的使用规范,否则人类社会必然刮起造假风。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