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关于AI

字体调整: | |

关于AI,昨天本人发了一则微博,今天再较为详细一点作说明。先发一篇《什么是AI?》小文,文后加一小议。

 

 

什么是AI?

 

 

我们经常听到AI这个词语,那么你知道AI是什么吗?具体用在哪里呢?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AI,即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一门融合计算机科学、数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的技术科学,核心目标是让机器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实现 “像人一样思考、学习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需要明确的是:当前的 AI 并非具有自主意识的 “人造生命”,而是通过算法、数据和算力构建的 “智能工具”—— 它能基于海量数据学习规律,进而完成推理、决策、识别等复杂任务,但本质上是对人类智能的 “模拟” 而非 “复制”。

 

一、AI 的核心构成:数据、算法、算力

AI 的运行依赖三大核心要素,三者缺一不可:

 
  1. 数据(Data)

    :AI 的 “学习素材”。机器需要通过海量标注数据(如分类好的图片、带情感标签的文本)学习规律,数据质量和规模直接决定 AI 性能(例如训练 ChatGPT 需要万亿级文本数据)。
  2. 算法(Algorithm)

    :AI 的 “思考逻辑”。是指导机器处理数据、学习规律的数学模型,常见的有神经网络、决策树、支持向量机等(当前主流的 “深度学习” 就是基于多层神经网络的算法)。
  3. 算力(Computing Power)

    :AI 的 “运行硬件”。复杂算法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支撑,通常依赖 GPU(图形处理器)、TPU(张量处理器)等专用芯片,以及云计算集群(例如训练大模型可能需要数千块 GPU 同时工作)。
      二、AI 的主要分类:从 “弱” 到 “强” 的梯度

根据智能的 “通用性”,AI 可分为三个层次,目前人类仅实现了第一层次:

 
分类
核心特点
典型案例
发展现状
弱 AI(Narrow AI)
仅针对特定任务设计,无通用智能
语音助手(Siri)、图像识别(手机拍照分类)、ChatGPT、自动驾驶(限定场景)
已大规模商用
,是当前 AI 的主流形态
强 AI(General AI)
具备与人类相当的通用智能,能自主学习任意领域知识,理解、推理、解决跨领域问题
电影《机器人总动员》中的 WALL-E、《终结者》中的 T-800(理论形态)
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
,暂无明确实现路径
超 AI(Super AI)
智能水平远超人类,能在科学、技术、艺术等所有领域超越人类能力
仅存在于科幻设想中
尚未进入严肃研究范畴,存在伦理争议
        三、AI 的核心技术方向(弱 AI 领域

当前商用 AI 主要基于以下技术实现,覆盖不同应用场景:

 
  • 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ML)

    :AI 的基础技术,让机器从数据中自动学习规律(无需人工逐行编程)。例如:电商平台通过用户购物数据学习 “推荐算法”,推送个性化商品。
  •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 DL)

    :机器学习的分支,基于 “神经网络”(模拟人脑神经元结构)处理复杂数据。是当前 AI 突破的核心,例如:
    • 图像识别(人脸识别、医学影像诊断);
    • 语音识别与合成(语音转文字、AI 配音);
    • 自然语言处理(NLP,如机器翻译、ChatGPT 的对话能力)。
  • 计算机视觉(Computer Vision, CV)

    :让机器 “看懂图像 / 视频”,实现图像分类、目标检测、图像生成(如 AI 绘画工具 MidJourney)。
  • 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

    :让机器 “理解和生成人类语言”,包括机器翻译(谷歌翻译)、情感分析(分析用户评论好坏)、大语言模型(LLM,如 GPT-4、文心一言)。
  • 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 RL)

    :让机器通过 “试错” 学习最优策略,例如 AlphaGo 通过与自己对弈学习围棋策略,最终击败人类冠军。

     

     

    四、AI 的常见应用场景(融入日常生活)

    AI 已渗透到衣食住行、行业生产等多个领域,以下是典型案例:

     

    日常生活

    • 语音助手(Siri、小爱同学)、AI 绘画(MidJourney、 Stable Diffusion)、智能家电(AI 温控冰箱、扫地机器人);
    • 导航软件(高德 / 百度地图的实时路况预测)、短视频推荐(抖音 / 快手的个性化算法)。

    行业领域

    • 医疗:AI 辅助诊断(通过 CT 影像识别肺癌)、药物研发(加速分子筛选,缩短研发周期);
    • 金融:AI 风控(识别信用卡盗刷)、智能投顾(根据用户风险偏好推荐理财方案);
    • 交通:自动驾驶(特斯拉 FSD、百度 Apollo)、智能交通灯(根据车流量调整时长);
    • 教育:AI 错题本(分析学生薄弱知识点)、个性化辅导机器人。

     

     

    简言之,AI 是当前最具变革性的技术之一,它不是 “未来的科技”,而是已融入日常生活的工具,其核心价值是 “延伸人类能力,提升效率”。

     

     

    五、AI 的发展历程与未来

     

    关键节点

    1. 1956 年:“人工智能” 术语首次在达特茅斯会议提出,标志学科诞生;
    2. 1997 年:IBM “深蓝” 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弱 AI 首次在复杂领域超越人类;
    3. 2016 年:AlphaGo 击败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深度学习技术爆发;
    4. 2022 年:ChatGPT 上线,大语言模型引发全球 AI 热潮,推动 AI 进入 “通用化交互” 阶段。

    未来趋势

    • 技术上:向 “更通用的弱 AI” 发展(如跨模态 AI,能同时处理文字、图像、语音);
    • 应用上:深入垂直行业(如 AI 医疗、AI 工业),降低使用门槛(“AI 平民化”);
    • 挑战上:需解决伦理(数据隐私、算法偏见)、安全(AI 滥用风险)、就业结构调整等问题。
     
     
          六、常见误解澄清

    “AI = 机器人”?

     错。机器人是 “AI 的载体之一”,AI 是 “大脑”,机器人是 “身体”—— 例如 ChatGPT 是纯软件 AI,无实体;而餐厅服务机器人是 “AI 机械硬件” 的结合。

    “AI 有情感和意识”?

     错。当前 AI 的 “情感表达”(如语音助手说 “开心”)是基于数据的模拟,并非真正拥有情绪;它无法理解 “意义”,仅能根据算法处理符号(文字、图像)。

    “AI 会取代所有人类工作”?

     错。AI 更擅长替代 “重复性、规则明确” 的工作(如流水线质检、数据录入),但在 “创造性、情感交互、复杂决策” 领域(如医生诊疗、教师授课、艺术创作),仍需人类主导,更多是 “人机协作” 而非 “替代”。

     

     

     

    后记:AI是没有情感的。AI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只能是人工智能抽象出来的情感,绝不是一个个鲜活的具有个性特征的具体的人的情感。人是具像与抽象的天然结合体。人从出生起,具象多而抽象少,之后两者逐渐趋于平衡,到老年后者大于前者。

    AI具有娱乐性,在某些方面超然于人,能“创造“出完美无瑕的人(这样的人现实中不存在),以符合人的理想化追求。因此,人工智能可以使人的劳动更精细化,且能减轻人的重复而繁杂的劳动量,从而使人腾出时间和空间,去做更科学化的创新。

    人工智能在工厂用于机械制造,亦可用于军事装备等领域,来弥补人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其实正是大自然赋予人类高于动物的天赋)在手工方面的欠缺,亦可减少战争中的人员损减。

    AI无法替代人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创作能力,因为在文艺领域,AI不具备人类个体感性和理性的个性特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默雷特,而AI只有冷面的哈默雷特骨架。

    最后提醒一点,应该制定出AI的使用规范,否则人类社会必然刮起造假风。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20 收藏 1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20人点赞

大铁康宁

人过七十正当年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暂时没有留言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 未定义0条内容
  • 你没有登录

收藏夹名称

×
×
评论
点赞
分享
导出图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