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记住汪国真

字体调整: | |

诗人汪国真去世10周年了,享年仅59岁。90后问:汪国真是谁?我说:这是位著名的诗人,在你出生的那个年代风靡一时,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大学,几乎每本毕业纪念册上题写的都是他的诗句,广播和电视里朗诵着他的诗篇;满街满巷,每个书报亭里都陈列着他的正版或盗版的诗集,那以百万计的印数在诗歌史上空前绝后。当时还有不少人模仿他的风格,成为了一种“汪国真体”。不光是年轻人喜欢,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同样喜欢,有他的新作,总爱朗朗上口。不过说实话,我也已经把他忘记很久了。

     汪国真的诗从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的角度来看并不高,可为什么在那个时代打动了那么多读者的心弦呢?或者说,那时候顾城、舒婷、北岛、海子等诗人的作品更加优秀,为什么却盖不住汪国真的“风头”呢?

      我思索着这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随手选取他的一首经典《山高路远》吧:

    

      呼喊是爆发的沉默  /  沉默是无声的召唤  / 不论激越 /  还是宁静 /  我祈求  /  只要不是平淡  /   如果远方呼喊我  /  我就走向远方  /   如果大山召唤我  /  我就走向大山  /   双脚磨破  /  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  /  双手划烂  /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  /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反复朗读这首诗就能找到汪国真打开读者心扉的钥匙。语句浅显,没有一个生僻字;描绘的意象毫不奇特;抒发感情,一步三叹;再加上反复回旋等修辞手法的应用,常常出现一些格言式的章节,自然很容易在一般群众里面流传开了。再加上诗人很勤奋,热情奔放,新作不断,让读者热情不减,要他不红还真不容易呢。比起顾城们的含蓄、收敛、形象奇特、感情冷峻,汪国真的优势显而易见。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当时读者们的普遍心态。经历了80年代末期的风风雨雨,许多中国人都被迷惘笼罩,就像是经历了急刹车以后的眩晕,有一种不知往何处去的感觉。而诗人汪国真恰逢其时地出现了,他的诗是百分之百的正能量,他写人生、写理想、写挫折;他写爱情、写友情、写真诚;他鼓励、他煽情、他号召……虽然都很空洞,但人们是多么渴望得到这些从而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呀!记得我一遍一遍地吟读着他的诗篇,真的有一股热量慢慢地从里到外地浸润和发散开来,驱散了忧郁,似乎又充满了生活的豪迈……有时候人需要的不是深刻,不是长篇大论的说理,一声简单却亲切的问候和鼓励却让你如沐春风,心情舒畅。也许,汪国真的诗篇就是那个缺乏思想营养的年代的心灵鸡汤吧。

      汪国真的诗是心灵鸡汤的前驱。物以稀为贵,所以他的诗一炮打响,万人空巷;如果换到现在,当现实问题无比纠结找不到解决的出路,当人们经过了许多次从希望到失望的痛苦过程,当整个社会从观念到道德发生了撕裂,那么鸡汤般笼而统之的慰藉、鼓励是没有多大作用的。汪国真的幸运在于他处于一个虽然迷茫却在上升的年代,他的不幸也在于那个年代过去了。今天人们常引用北岛的诗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贵是高贵者的墓志铭”,却鲜有引用汪国真那些热情蓬勃的诗句,也许就因为“苦难出诗人”:汪国真的诗可以抄在纪念册上,却无法被铭刻在纪念碑上。历史是不相信豪言壮语的,哪怕压了韵,哪怕写得很美。

不管怎么样,我还是打心里感谢诗人汪国真,感谢他在那么多寂寥的夜晚给人们点亮的心灯。当小路被夕阳涂抹的时候,让我记住他吧。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16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16人点赞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暂时没有留言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 未定义0条内容
  • 你没有登录

收藏夹名称

×
×
评论
点赞
分享
导出图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