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银鑫网宣工作室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抗战记忆,金山这133个闪耀的名字!

字体调整: | |

 

抗战记忆,金山这133个闪耀的名字!

图文:i金山

 

 

 

    这盛世,如您所愿!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了不曾忘却的纪念,我们将金山3位抗战老战士的故事重现,聆听后辈跨越时空的深情追忆。

    那些枪林弹雨中的铮铮铁骨,那些岁月长河里的赤诚初心,不仅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更深深烙印在后辈的生命里。这是永不褪色的家族传承,更是生生不息的民族记忆……

 

遗愿·来自天堂的资助,生命最后的嘱托

金山抗战老战士 胡冠

 

讲述人:胡红,金山抗战老战士后代。小周:金山抗战老战士资助学生。

    这是一份超越生死的善念。

    2024年8月20日,家住金山卫镇的小周同学如期收到了一笔3000元的资助款。自2020年起,这笔资助从未中断。但令人费解的是,资助人已在八月的第十四天悄然离世。斯人已逝,善款为何依旧继续?

    原来,这份来自生命尽头的嘱托,是一位抗战老战士最后的挂念。弥留之际,除了安排后事,唯一念念不忘的,是自己一直资助的小周。他再三叮嘱女儿胡红,自己走后,务必继续每年汇款,直至2029年小周大学毕业。

 

 

    他是胡冠,生于贫寒的他只读过三年私塾,十四岁参加革命,十七岁入党,曾任中央苏区造币厂股长。困苦的童年与烽火的岁月,让他一生对苦难者深切共情。自2007年起,胡冠持续向党组织缴纳“特殊党费”,累计二十多万元。汶川地震、新冠疫情,他都第一时间以“老党员”的名义捐款,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力。

    偶然间,胡冠通过金山区红十字会得知小周的困难:母亲早逝,父亲外出打工,爷爷奶奶也相继离世,学费无所依托。没有犹豫,他当即决定对小周进行长期资助,直到大学毕业。

 

 

    虽未曾谋面,懂事的小周会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感激,她在信中写道:“我在家会帮忙做家务,减轻爸爸的负担。谢谢您帮助我。”得知胡爷爷去世后仍继续捐助,她哭了一整天,“世界上有一个人,哪怕离开了,也还惦记着我。当时就感觉干涸的心灵被水滋润了一样。”她说,希望能带一束花,去胡爷爷的墓前鞠一个躬。

    但这个愿望,小周同学永远无法实现了。

 

 

    胡冠临终前捐献了自己的遗体,身后成为了医学院的“大体老师”。他说:“国家土地宝贵,我不该再占用。遗体捐出去,骨灰就撒在树下吧。”起初子女不舍,坚决不同意,但拗不过父亲的反复劝说,最终含泪在捐献协议上签了字。

 

 

    然而,慷慨解囊的背后,是胡冠对自己与家人近乎苛刻的节俭。一件汗衫,补丁叠着补丁,护工劝他扔掉,他却始终不肯,“自己少用一点,就能够多帮助别人一些。”他用生命最后的温度,继续照亮另一个生命的未来。

    生前为国,身后献医。离世之后,依然灌溉人间。

 

 

重温·七旬老战士后代,重走父辈抗战路

金山抗战老战士 陈向信

 

讲述人:陈鸿桥,金山抗战老战士后代。

    这是一场跨越80多年的纪念。当夜深人静,陈鸿桥总会想起记忆中父亲常念叨的地名,汾阳、敖坡村……这些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仿佛一种召唤,近些年愈发强烈。于是,今年5月,她决定与家人一起,从金山出发,向着山西汾阳,踏上一场跨越时空的“追寻之旅”。

 

 

    金山抗战老战士陈向信,1937年投身抗战,1938年入党,80多年前,他在山西汾阳敖坡村参与战斗。而今,两鬓斑白的儿女重走父辈的抗战之路,山水迢迢,只为回望、寻找、记录那段燃情岁月。“我们都六七十岁了,再不去看看也就走不动了。” 陈鸿桥感慨地说。

    敖坡村,是抗战时期晋绥边区的桥头堡,有着 “小延安” 的美誉。或许是父亲在天之灵的庇佑,抵达汾阳市第一天,姐弟几人就幸运地找到了父亲当年的通讯员,老爷子已94岁高龄,见到他们激动不已,在他的叙述中,当年的烽火岁月一一重现。

 

 

    第二天,他们就直奔敖坡村。村口,一排老人静坐着晒太阳,宛如岁月的雕塑。弟弟上前询问村里年纪最大的长者:“您可知道陈向信?” 老人点头的瞬间,后辈们惊喜万分,80多年了,父亲的名字竟仍被这座村庄铭记。听说老战士的后代来了,老人颤巍巍地指着山下讲起当年的故事,“1945年7月6日,就在这里,敖坡阻击战从清晨打到天黑,整整14个小时,到最后双方肉搏拼刺刀,鬼子死伤一百多人撤退,我方牺牲14名战士,最大的仅有30多岁,连长曹启洪也献出了生命。战后,村民把英烈安葬在这个山顶。”

 

 

    山路崎岖,却挡不住后人探寻的脚步。去山顶寻访英烈墓碑的路上,他们找到了父亲当年住过的窑洞。破败的窑洞前,陈鸿桥摸着斑驳的土墙,仿佛触到了父亲当年的温度。此时,村里的老支书和文联主席也闻讯赶来,他们指着一排窑洞告诉后辈:“当年汾北牺盟会秘书华国锋住这个窑洞,这个院是八路军南下一支队司令员王震住的,这里还有你爸爸他们生活的气息和战斗的足迹,80多年了,真是太不容易了!”

 

 

    几日寻访,临走时,敖坡村村口 “永远跟着共产党走”“革命的荣誉比金钱更珍贵” 的标语在阳光下格外醒目。陈鸿桥说:“这次寻访,我们找到了父亲的足迹,也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我们会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年轻人听,让父辈用鲜血守护的红色基因,在新时代传承。”

    “我吹你吹过的风,这算不算是相拥?我走过你走的路,这算不算是相逢?” 对于这次寻访而言,答案是肯定的!

 

 

 

传承·老兵第四代的穿越,与外曾祖父重逢

金山抗战老战士 夏俊凤

 

讲述人:朱宸铭,金山抗战老战士第四代重外孙。

    这是一份绵延四代的红色传承。

    当质疑声响起——如今喝着奶茶、刷着短视频的00后,是否还能真正理解“抛头颅、洒热血”这些字的分量?华东师大三附中的高一新生朱宸铭,却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1944年的春风还带着寒意,15岁的夏俊凤含泪告别亲人,只身一人投奔了新四军游击队。八十一年后,他的曾外孙,16岁的00后少年朱宸铭,在电脑前敲下这些文字:“太爷爷已经离开我们5年,每每翻阅他留下的《回忆录》,总会想起他给我讲述的抗战故事。这些在教科书中都不曾记录的战斗细节,却是我太爷爷铭记一生的革命经历。”或许,时光轮回中,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回忆,而是一场跨越世纪的接力。

 

朱宸铭带着太爷爷的照片与家人一同赴金山卫抗战遗址纪念园缅怀(2021年摄)

 

    朱宸铭将这份思念凝练为课本剧《我是太爷爷的好战友》,用年轻人的创意,将自己“穿越”回烽火年代,化身太爷爷的战友陈建,与他并肩作战、共赴沙场。他说:“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作为老战士后代,我想把太爷爷的故事讲下去。”在他笔下,英雄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塑像,而是有血有肉、会念家也会恐惧,却始终选择勇敢的普通人。

 

▲夏俊凤戴着纪念章拍摄的全家福(2017年摄)

 

    而这段穿越时空的故事,不仅存在于剧本中,更映照着太爷爷真实人生的光辉轨迹。

    参加过黄桥、泰兴战斗及数十次游击战的夏俊凤,在上海解放后,被分配到金山工作,将余生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而令夏俊凤终生难忘的是,1960年4月23日,作为全国民兵先进集体代表,他在北京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被授予纪念章。这些曾经的荣光,不仅成为他晚年向后辈讲述时眼里的光,也在曾外孙的心中埋下了信仰的种子。

 

▲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全国民兵代表会议全体代表时的合影(第3排左7夏俊凤)

 

    “红色基因不是陈列馆里的旧物,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传承。”对于未来,朱宸铭立志成为一名医生,他想用同样的报国心,书写不同时代的答卷。

    生命会老去,照片会泛黄,但唯有信念永不褪色。你们曾用生命守护的山河与理想,正由新世代们接力传承……

    岁月无声,山河无恙。抗战胜利已经80周年,这或许是我们还能陪伴抗战老战士的最后一个十年。2015年,金山尚有26人获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70周年纪念章,但2025年,金山获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80周年纪念章的仅存蔡起凤一人。

    抗战老战士们正随着光阴走向历史深处,可他们用生命书写的故事,却从未终结。时间留不住的人,爱和记忆可以。只要我们记得,他们就永远活着!今日,谨以金山区抗战老战士、抗战老同志的名单,致敬那一段烽火岁月和所有为抗战做出贡献的人们。让我们记住这些闪耀的名字!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36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36人点赞

金山银鑫网宣工作室

鑫:创业金山、宜居金山、和谐金山。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 未定义0条内容
  • 你没有登录

收藏夹名称

×
×
评论
点赞
分享
导出图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