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七宝昔日露天电影
七宝昔日露天电影 朱岭
文化大革命时期,七宝的电影院成了公审会、大批判会剑拔弩张、硝烟弥漫的战场;再加上当年交通的不便,所以当时的一些电影,尤其是夏天,就挪到农村去放映露天电影。这就将原本一个无所事事的夜晚,被电影填充的五彩斑斓而结结实实。自然,当时大都八个比如今样板房还要精心设计、精心装饰的样板戏一统天下,一花独秀,其它供人耳目之娱的影片少之又少,百花凋零。因此,难得放映一次露天电影,好消息像长了翅膀,影讯就是喜讯,一传十,十传百,真比农村嫁闺女娶媳妇还隆重热闹,社员们迎接一场电影就像迎接一个盛大的节日。村里人家家户户早早吃好晚饭,接踵连肩,几乎倾巢出动。我呢,听说放露天电影,早就把我的魂勾去了,哪怕路程再远,也要去看。
“锣鼓响,脚底痒”。记忆犹新的是,当年播放《智取威虎山》电影是在号上村,放的是露天电影。所谓露天电影,”黑暗之中见亮光,全凭白布作排场“即在室外场上竖起两根胳膊粗的毛竹,扯银幕,绑喇叭,拉电线而播放的电影。那些白色的幕布,在风中微微鼓起。七宝镇上当时的露天电影,往往安排在七宝二小操场上,农村则走村串乡巡回在各生产队的打谷场上播放。有露天电影的日子,似乎成了我盛大的节日;但那一天也仿佛特别漫长难熬,我翘首企盼夜幕快快暝合。在“落霞与孤鹜齐飞”的一个傍晚,我心急火燎地扒了几口晚饭,立马犹如走街窜巷锵刀磨剪刀的老汉,肩上扛着凳子,深一脚浅一脚、紧赶慢赶逶逶迤迤跑了好几里路赶到了号上村,以期抢占一个好位置,以冀最佳的视线观看。然“近水楼台先得月”,前面几排空间,尤其是在电影机周边的空位,一则距离适中,二则可以看放映员怎样换片子,因此早已被号上村的人们抢占了,那是号上村农民难得的特权。这里没有预留给真正特权阶层的座位,有的只是谁先来谁先占有好位置的权利。仓库晒场上已放置了一个八仙桌,那是电影放映机放置的位置。围绕着八仙桌,四周被大小不一、造型有别、密密麻麻的各种凳椅团团围住。因为,放映机所在的位置,是观影的最佳风水宝地。那时候的放映员可是个肥差,在我心中,这是个天底下最好的职业,天天可以看电影。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美酒佳肴的款待,耳朵上常常左右夹着人们赠送的好烟。当他们一身酒气,打着饱嗝出现在放映机前的时侯,小孩们好似如今见到了明星般地拱围在他的身旁,就像迎贵宾、敬神似的。有人问他们放什么电影,他们往往爱理不理的,最多说一句:到时看了你就知道了。这让那些企图立马当新闻发言人的孩子很是丧气。没多时,暮色渐暝,人们扶老携幼趋之若鹜,人人扛着长凳短椅如潮水般涌来,放电影的打谷场上,人头乌泱泱一片,凡能窥见银幕的犄角旮旯皆挤满了人。场上闹哄哄的,声音噪杂杂的。在暮色中放电影,犹如在天堂里开了一扇亮窗。电影开场前夕,男人们磕着瓜子,女人们手里编织着绒线,老人们唠着家常,小孩们捉着迷藏;同时也是家长里短各种八卦新闻最活跃的时候。人们七嘴八舌争执着,你说他将位置占了,他说你把他的视线挡住了;你说前面人凳子太高,他说你为啥不早来抢位置,乱哄哄、嘈杂杂。随着放映员关掉灯光、35毫米放映机“咔咔”的声响,一束呈射线状的强烈白光柱穿透夜空,直射在银幕上,两个脸盆般大小的放映机轮盘缓缓转动,一直要到充当序曲的“新闻简报”片放完、正片开始,人们才在嚷嚷声中停息,尘埃才算落定。这一晚,小卖部迎来了美好的春天,生意出奇得好。后生们总要买吃货、购零食,然后,将空壳、纸屑随地撒得一地鸡毛。
在观影前夕,如今多闻手机响,而那时只有小孩哭、大人叫,叽叽喳喳、咋咋呼呼。沪谚说“长脚看戏,矮子吞(闻)屁”。意思是矮个子站在人家背后,看不清影片。于是,有的木头似的站着,看“立体电影”,有人坐在杌凳上,或席地而坐,或草垛上趴着,有人猴子般爬在树上,有人飞檐走壁爬上了屋顶,有的小孩骑架在大人脖子上,还有孩子钻在站着的父母腰间缝隙搁着一张脸,还有些来得晚的,索性蹲在银幕后面反着看,犹如欣赏一部“左撇子”电影。不过恼人的有时大风吹得银幕如风帆,一晃一晃的,使整个电影的图像变了形。最糟糕的是怕停电。那时农村由于电力不足,停电是家常便饭的事。有时侯电影刚演到精彩之处,突然间戛然而止,场下顿时埋怨声一片,口哨声此起彼伏,尖叫声盛嚣尘上。电影曲终人散时,已是月朗星稀。挤挤挨挨的人群,匆匆忙忙的人流,呼妻唤儿的,谈论电影的,喧豗一片,人们还兴致勃勃地沉浸在电影的情节中。踩坏了拖鞋的有之,踩痛了脚趾的有之,弄丢了鞋子的有之,挤哭了小孩的有之,一家人走失散的有之,走夜路一不小心崴脚的有之,不一而足。各人扛着自己的椅子回家;而地上呢,到处是果皮纸屑。我对“狼藉”一词最具体生动的感受即产生于此。
露天电影是昔日农村一朵靓丽的奇葩,至今留给我许多温馨的记忆。
|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小渔
- 等26人点赞

精选留言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 未定义0条内容 你没有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