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以艺术之笔,探丝路之魂

字体调整: | |

 

 

  “丝绸之路 —— 杨晓阳丝路四十年美术创作暨文献展(上海)”虽然已经闭幕,但其“艺术为墨,蕴染丝路风情;探索为缰,丈量古道文明”的艺术展示,仍久久地萦绕在我的脑海之中。7 月 30 日,我赶在闭幕前一天来到上海海派艺术馆,在丝路主题的艺术呈现中尽情沉醉。丝绸之路,本就是一条探索交流之路,连接多元地域与文化。此次展览将美术作品与文献结合,是对丝路文化深度的再探索。画笔下,大漠孤烟以雄浑笔触勾勒,古城遗迹借斑驳色彩呈现,尽抒视野开阔,凸显艺术精致。

 

 

 

 

  杨晓阳,是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 年至 2018 年任中国国家画院院长。现任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席,中国文联全委,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他以四十载的执着与热忱,深耕丝路主题美术创作。

 

 

 

 

  站在杨晓阳的作品前,

  听他与丝路深情对话,能听见风沙掠过沙丘的呼啸;

  看他与大漠相拥起舞,能看到古城斑驳墙体的痕迹。

  作品中鲜活的人物形象,更是杨晓阳艺术精致的生动注脚。不同民族、不同身份的驼队,眼神里透着对未知旅途的笃定;热闹市集、欢笑交谈的灵动,展现着文化交流碰撞出的活力。

  杨晓阳以对人物神态、动作的精准把握,赋予画中人物闪烁的灵魂,传递丝路之上的人文温度。点划之间,让观众触摸到沿途人们的生活气息与精神世界。

 

 

 

 

  当然,丝绸之路本身,就是一部用岁月书写的璀璨史诗。它从历史深处走来,连接起亚洲、欧洲、非洲的不同地域,让多样民族在商贸往来、文化交流中交融。驼铃悠悠,曾见证无数商队穿梭沙漠、翻越山峦,将东方的丝绸、茶叶、瓷器,运往西域乃至更远的地方;也把异域的香料、珠宝、文化,带回中原大地。宗教的传播、艺术的互鉴、科技的交流,都在这条路上悄然发生,让丝路成为多元文化共生共荣的舞台,其璀璨光芒,穿越千年未曾黯淡 。

 

 

 

 

  古老的通商图卷和泛黄的贸易契约,默默诉说丝路历史的广度;

  繁华的商贸旧影和珍贵的旅行笔记,静静守护大漠绚烂的厚度。

  美术作品则以艺术的视角,探索丝路文化的深度,二者相辅相成,让丝路的璀璨在艺术诠释下愈发耀眼 。漫步展厅,一睹杨晓阳笔下丝路的山河岁月和承载历史记忆的文献,仿佛能听见丝路驼铃在时光长廊中的悠悠回响,依然能触摸历史深处在大漠风云中的袅袅孤烟。

 

 

 

 

  挖掘丝路文化的深刻底蕴,展现丝路历史的厚重内涵。在杨晓阳的创作里,我们看到艺术对文化的传承与重塑,丝路的故事不再只是史书上的文字记载,而是化作鲜活的艺术形象、动人的视觉画面,走进当代人的视野与心灵 。当我们驻足于这些作品前,沉浸于丝路的艺术呈现中时,丝路精神也在悄然滋养心灵。它激励着我们,以艺术为媒介,去探寻丝路文化更多的奥秘,去传承这份跨越时空的文化宝藏。

  让丝路的璀璨,在艺术滋养与创新表达下,熠熠生辉;

  让古道的悠长,在人类进步与文化交流中,通达八方。

 

 

 

 

  这场展览以六百余幅作品铺展成四十年艺术长卷,从写实的丝路风情写生到写意的文明交融表达,每一笔都是杨晓阳对丝路精神的深耕与凝练,将人类对交流的渴望、对共同文化记忆的珍视熔铸其中,让丝路不再是遥远的历史符号,而是鲜活的精神共鸣。

 

 

 

 

  杨晓阳丝路四十年美术创作暨文献展(上海)虽已落下帷幕,但其留下的艺术回响与文化思考仍在延续。四十年的艺术探索为他奠定了深厚根基。站在新的时空节点,又一个四十年的征程已然开启。未来,他必将以更开阔的视角、更创新的语言,继续挖掘丝路文化的当代价值,让这条连接地域与心灵的文明之路,在艺术创作中焕发新的生机,持续传递人类对美好与共通的永恒追求。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杨克元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57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57人点赞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博主关闭了此篇讲述留言功能。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 未定义0条内容
  • 你没有登录

收藏夹名称

×
×
评论
点赞
分享
导出图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