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周游上海 ——太清宫:陆家嘴的千年道韵
茸耀(范亦铮)
太清宫
陆家嘴的
千年道韵
在上海陆家嘴的钢铁森林里,藏着一处能让人“慢下来”的秘境——太清宫。第一次听说这里时,我以为不过是座普通道观,直到某个清晨,朋友硬拽着我穿过源深路的梧桐树影,推开那扇朱红大门,才惊觉:原来繁华都市的背面,真的藏着一片能听见心跳的净土。
太清宫的历史,比外滩的钟声更悠长。相传三国时孙权为母建了这座家庙,唐代又成东岳行宫,清乾隆年间翻修时竟发现梁上刻着“秦叔宝监造”的字样。如今站在明代遗构的东岳殿前,抬头望着“七踩三昂”的斗拱飞檐,忽然懂了什么叫“古今同在”——脚下是2025年的柏油路,头顶却是1770年的月光。
最让我震撼的,是道观里的“烟火气”。5块钱的香花券换三支香,跟着人群低头穿过门楼时,王灵官的神像瞪着铜铃眼,倒像在笑我“心不诚”。可当香雾袅袅升起,看着白发阿婆认真叩拜,年轻情侣在月老殿前偷笑,突然明白:这里供奉的从来不是完美的神,而是我们心里那些不敢说出口的脆弱与期待。
东岳殿里藏着个“阴间办事处”。十殿阎王端坐配殿,十六司判官执笔记录功过。朋友调侃这是“古代KPI考核现场”,我却盯着“速报司”的牌匾发愣——原来古人早懂“现世报”的道理。那些刻在石碑上的《东岳大帝宝诰》,字字都在说:行善积德,比求神拜佛更管用。
三清殿的“三清”像足有三人高,元始天尊手持圆珠,灵宝天尊捧着如意,道德天尊(就是太上老君)倒骑青牛。导游说这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具象化,可我更爱看香客们的反应:有人双手结太极印行礼,有人直接扑通跪下,有个小孩举着冰淇淋问妈妈:“神仙也吃甜筒吗?”——你看,连信仰都带着人间温度。
藏经楼的万年紫檀老君像,是镇观之宝。2007年屠杰大师捐赠时,据说用了整块紫檀雕刻,纹理里藏着星河。我摸着冰凉的木纹想:这尊像见过崇祯年间的战火,见过文革时的冷落,也见过如今年轻人举着手机自拍。神像不会说话,但木纹里刻着所有时代的悲欢。
太清宫的“灵验”传说很多。有人说在月老殿求了签,三个月后真的脱单;有人说拜过财神殿,当年业绩翻番。但最打动我的是个老伯:他每周都来给亡妻点长明灯,灯油钱从5块涨到50块,他只说“她怕黑”。原来真正的信仰,从来不是交易,而是把心愿说给一个能听懂的地方听。
真正的灵魂人物,是那位总在扫地的老道长。花白胡子,旧道袍,一把竹帚沙沙作响。问他为何终日清扫?他头也不抬:“心净则地净。”声音平静,却在人心里撞出回响。香炉旁,他仔细整理被风吹歪的祈福带,那份专注,胜过所有职场培训课。
求签处总排小队。白领求事业,阿姨问健康,游客图新鲜。解签道长不疾不徐,签文在他口中化作朴素生活智慧:“工作尽力就好,莫钻牛角尖。”“身体要动,心要放宽。”没有玄妙预言,句句落回烟火人间。
太清宫的“慢”,藏在细节里。香炉旁有免费茶水,道长会教你怎么打太极印;鼓楼里的鼓面蒙着兽皮,敲一下能震到心口;连厕所都叫“观澜所”,门楣上刻着“急则忙,缓则定”。最绝的是功德箱上的二维码,扫码捐款时跳出句“道法自然,随缘乐助”——连功德都做得这么“人间”。
朋友问:“年轻人去道观,会不会太‘佛系’?”在太清宫见过太多“不佛系”的瞬间:创业青年在甲子殿翻命盘,学生妹在文昌殿背单词,阿姨们组团拜太岁,连外卖小哥都停下来给电瓶车系红绳。这里不是逃避现实的桃花源,而是让人直面欲望的镜子——你求什么,就看见什么。
离开时,朋友指着门楼上的“钦赐仰殿”匾额说:“这字是溥仪的老师写的。”我回头望,夕阳把道观染成金色,穿校服的少年跑过香炉,惊起一群白鸽。突然懂了为什么这里叫“太清宫”——太清,是道教里最高的天;而人间,永远需要一片能安放心事的净土。
如果哪天你觉得生活太吵,不妨来太清宫坐坐。不用烧高香,不用求灵签,就站在藏经楼前看看陆家嘴的云,或者蹲在月老殿数数红绳。你会发现:那些让你焦虑的KPI、房贷、催婚,在千年道观面前,不过是一缕香雾。风一吹,就散了。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同一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 未定义0条内容 你没有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