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克元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文学长河中的万马奔腾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5年07月22号 05点 阅读 10050 评论0 点赞5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记春申晚霞网宣团的一次文化活动

 

  上海海派艺术馆墨香四溢、思辩交织,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气场。7月10日,上海文艺出版社原副总编辑、《小说界》主编魏心宏带来的《文学创作与出版》讲座,如一场跨越四十年的文学对话,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的壮阔画卷徐徐铺展。我们春申晚霞网宣团的成员也受邀参加了这场由闵行文联主办的文化活动,与广大作家一起,共同触摸文字背后跳动的时代脉搏。

 

 

 

 

  “文学是时代的心电图。”魏心宏以这句凝练的判断开篇,随即展开了对中国文学发展关键节点的深度解读。从1977年的思想解放浪潮为起点,他将文学主潮的演变拆解为清晰的脉络。从“三红一创”(红岩、红日、红旗谱和创业史)到乡土文学、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当代文学发展到如今的网络文学,深刻解析文学如何通过宏大叙事建构国家话语体系。如伤痕文学时期,《班主任》《伤痕》以个体创伤为切口,实现了文学从政治工具向人性书写的艰难转向。而寻根文学对文化基因的挖掘、先锋文学对叙事边界的突破,直至今日网络文学与现实题材的碰撞融合,每一次变轨都回应着时代的呼唤。

 

 

 

 

  作为亲历者,魏心宏的讲述自带历史温度。讲到《小说界》,他如数家珍。那些泛黄稿纸,上面既有路遥、阿城等作家的青涩手稿,也有编辑们用红笔标注的修改痕迹。“那时我们编辑部经常彻夜讨论,一篇小说能不能发,不是看它是否符合某种标准,而是看它是否真正触碰到了时代的痛点。”这种对文学本真的坚守,这种对事业倾注的情感,让台下的每一个听众再次深刻理解那些看似平实的文字,正是穿越时空成为历史的最好见证。

 

 

 

 

  魏心宏说:“作家不是时代的旁观者,而是手术刀般的解剖者。”他在解析文学创作内核时,特别强调了批判精神与生活感知力的重要性。他以莫言对乡土中国的书写为例,说明真正的文学创作既要扎根大地,又要保持审视的距离。但这种距离不是疏离,而是对生活本质的深刻洞察。

 

 

 

 

  谈及当下AI写作的热潮,魏心宏的观点尤为深刻。“算法可以模仿叙事结构,却无法复制作家在深夜街头闻到的油烟味,也无法替代作家在杂草田埂听到的故乡情。”这种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正是文学不可被替代的真谛。是啊,在快递小哥奔波的轨迹里、在环卫工人清晨的扫把中,藏着鲜活的时代叙事。

 

 

 

 

  文联主席陈志强在总结时说:“文学讲座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文化基因的传承。”这句话对春申晚霞网宣团每一位老同志来说,意味着一份奉献和责任。既是文学的爱好者,也是时代的记录者;既是岁月的亲历者,更是生活的观察者。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他们或许没有专业作家的笔触,却见证过闵行从农田到都市的蜕变,亲历过改革开放带来的生活巨变。这些记忆本身就是最珍贵的创作素材。春申晚霞网宣团的使命,正在于以笔为犁,在岁月的沃土中耕耘。

 

 

 

 

  离会场不远处的“万马奔腾”雕塑,在号上湖畔显得威武雄壮。春申晚霞的老同志们望着这组群像,怎不感悟文学长河既有骏马奋蹄的激越,也有流水载舟的沉静。他们笔端间的个人经历、学习体会,键盘前的山河壮丽、夕阳余辉,如同奔马坚定的步伐,恰逢其时,永在时代的征程砥砺向前。他们文稿中的春花初绽、秋叶静落,屏幕里菜场吆喝、弄堂炊烟,恰似马蹄踏碎的波光,虽然微小,却让时代的波涛永远闪烁。这或许就是魏心宏讲座最深远的启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文学的参与者,用真诚的书写,让时代的精神长河永远奔涌向前。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杨克元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51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51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博主关闭了此篇讲述留言功能。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