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7月23号 06点 阅读 5102 评论12 点赞39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站在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前眺望,东岸陆家嘴的玻璃幕墙折射出流光溢彩;上海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此刻奇妙地交融。
上海之美,恰在于这种永不停歇的自我更新与古老记忆之中,蕴涵着城市精神、海派风骨与人间烟火,是时光里流动的长河。
海派文化是上海之美的灵魂所在。在思南公馆的花园洋房里,在衡山路的梧桐树影下,历史的流动,是上海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海派文化是上海骨子里的兼容并蓄,田子坊的石库门里,咖啡馆飘出的爵士乐与弄堂口的评弹声奇妙交融。
上海的风貌魅力,在于新旧之间的对话。武康大楼的弧线仍保持着百年前的优雅,豫园九曲桥映着湖心亭的飞檐,不远处外滩金融中心正举办着艺术展。走在愚园路,老洋房的铸铁栏杆上缠绕着三角梅,藏着张爱玲笔下的旧时光......这种美,是历史的厚重与当代的鲜活握手。
这座城市的魅力还在于那些藏在高楼阴影里的石库门弄堂,在于西装革履的金融精英与拎着菜篮的阿姨擦肩而过的瞬间。
里弄生活构成了这座城市最生动的底色。里弄的烟火气纵横交错,不仅是建筑空间,更是情感纽带,见证着代代上海人"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生活智慧。
当暮色降临,外滩的灯光渐次亮起,苏州河上的游船划过一道道银波,此刻的上海如同一个巨大的万花筒,每个转角都能看到不同的色彩组合。
有人说上海是“魔都”,因其变幻莫测,其实,上海的骨子里,始终跳动着“敢为人先”的脉搏。从开埠时的商船云集,到改革开放后的浦东开发,这片土地从不缺“勇立潮头”的魄力。
“上海之美”,在城市精神的刚柔并济里,在海派文化,人文风貌的新旧共生,兼容并蓄里,更在里弄社区那缕永不消散的烟火气里;上海之美,是流动的人间诗篇。现将近年来在沪上拍摄的部分照片,以诠释“上海之美”的底蕴。
黄浦江面,波光粼粼,在外滩建筑群跃动,浦江两岸尽朝晖。
兼容并蓄,海纳百川,活力满满,生机勃勃。
人民广场喷泉,温暖的光辉,拥抱着这座奋斗之城。
繁华的街景,在明亮的双眸中闪过。
现代之城的旋律,勾勒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模样。
武康大楼的优雅。
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在街道旁闪烁着不朽的身影。
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杨浦大桥上;黄浦江边,正生长出新的城市地标。
苏州河边的光影秀,AI浪潮奔涌而来。
思南公馆,树影斑驳。
老洋房,交织成属于上海的独特记忆。
百代小红楼,“义勇军进行曲”的唱片诞生地。
老洋房在眼中流过,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一座城的岁月的故事。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上海勇毅前行。
北外滩的世界会客厅,上海,因开放而兴。
巴金图书馆,海派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
石库门弄堂。"今潮8弄"让百年石库门变身艺术空间。
田子坊的石库门里。田子坊旗袍工作室的裁缝正为外国客人量体,既守得住传统的根,也接得住世界的风。海派文化,在兼容并蓄中有生长的基因。
小巷弄堂的韵味,街角小店,充满朝气的年轻人,手握咖啡,穿街而过,用科技创新之笔,书写着新时代的上海故事。
澎湃着开放与创新精神,博采众长,开拓进取。
生煎包滋滋冒油,西装笔挺的“爷叔”,候在一旁。上海的美学本质是多元共生的智慧,它允许法式面包房的香气与葱油饼摊的油烟在街角相遇。
这座城市的魔力,在于它让每个居住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版本。上海人讲究"拎得清"却深谙"做人要漂亮"的道理。
在街心的口袋花园里,伫立着著名诗人泰戈尔的雕像。
多伦路,海上旧里,海派文化的发源地。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在海上旧里静静矗立,左联战士的雕像。
围绕“鲁迅墓”转一圈,感受鲁迅在生命最后十年的生活轨迹。
杨浦滨江,东方之约,黄浦江畔,中国的舞台,世界的精彩。祝福你,上海!明天,会更美好!
文/摄影 国强
2025年7月22日夜
信纸作者:林林总总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