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7月18号 18点 阅读 5014 评论6 点赞19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勤奋耕耘,芳写人生
——拜读农民作者连连佳作感言
在今年7月16日的夜晚,温馨的聚会氛围里,我与6263的兄弟姐妹们欢聚一堂。就在这时,我意外收到了发小兼同学刘勤芳(笔名:连连)赠予的她亲笔撰写并出版的佳作《虚伪》。惊喜之余,更多的是为她在创作道路上取得的成功而感到由衷的喜悦。回想起去年夏天,我收到她的第一部处女作《连连笔耕录》时,内心的那份震撼至今仍历历在目。她对文学创作,尤其是文史、传记领域,始终秉持着精益求精的态度,这种精神实在令人赞叹不已。作为一名出身农家的女子,在七十年代“文革”后期仅拥有未被国家认可的高中学历,却凭借着顽强的自学毅力和不懈的努力,在短短两年内(2024 - 2025年)接连出版两部佳作,这其中的艰辛与不易,常人难以想象。
(五兄弟姐妹合影,前排左一为连连)
我和刘勤芳(连连)从小在同一个生产队长大,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同班同学,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青梅竹马”。她自幼性格温和,对待学习刻苦认真,尊老爱幼,是邻里乡亲眼中人见人爱的好姑娘。在娘家兄妹中,她排行老五,作为家中备受宠爱的“奶末小囡”,却丝毫没有骄纵之气。家中家规森严,她的父亲对子女在守法守规方面要求极高,执行也十分严格,在本村,她父亲可是被大家尊称为“老父子”“老先生”。从他身上,我们学到了做人要诚实守信的道理,这些教诲让我们受益终身。幸运的是,连连刚满十八周岁,就因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征地成为了一名正式职工。拥有了稳定的职业和收入,户口也实现了“农转非”,这份工作在同学们眼中可是相当令人羡慕。而在同一年年底(1980年),18岁的我踏上了保家卫国的军营之路,开始了四年的服役生涯,从那以后,我与连连便失去了联系。
拿到《虚伪》后,我迫不及待地一口气读完。这本书语言简洁凝练,笔触直白有力,字里行间倾诉着她从18岁至今一路走来的家庭琐事,其中的酸甜苦辣尽显生活的真实与不易,同时也展现了她对幸福人生的执着追求。正如她老公小龙在《虚伪》书首页所作的序中所言:“我的世界,我的故事。凡人凡事,凡事烦人。家长里短,油盐酱醋。岁月无情,青丝变银。回首往事,犹如昨天。家经难念,谁家不念。点点滴滴,生活杂事。实事实话,记录过往。”书中用二十多个家庭故事串联起她四十年来的艰辛人生。“虚伪”,在词典中的解释是不真实、不实在、做假,例如“这个人太虚伪了”。而她在书中提到,“我与小龙结婚快四十年了,我在小龙眼里,就是一个虚伪的人” ,她还坦诚道,自己一生中最大的愿望是:世界那么大,假如老天爷给她足够的时间,她想出去走走看看这个世界。然而,从定亲开始,一直到退休,再从退休到现在,能够自由自在、说走就走出去看世界的机会少之又少。她自幼受父母家规、家训、家风的影响,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原则:钱财多少无所谓,名誉必须放首位,这也充分体现了她鲜明的个性和坚定的立场。书中的首个故事《为了争口气》,生动地展现了连连对爱情的追求以及对家庭中“父母之言”旧习婚姻的内心反抗。但最终,为了顾及父亲和长兄的面子,她听从安排成婚,并承担起了贤妻良母的责任。《虚伪》按照时间顺序,将家庭内发生的事件娓娓道来,内容详实,情感细腻,无疑是一篇佳作。
而她的处女作《连连笔耕录》同样凝聚着她的心血。她通过自己四处“道听途说”收集的素材,精心编写了约160多个小故事,生动地展现了金山卫地区的乡土人情、风俗习惯以及民间方言等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历史。张更生先生在为《连连笔耕录》所作的序中提到:“承蒙青睐,几位山塘文史会资深人士提议,让我为《连连笔耕录》写个序。明知难度不小,力不从心,但高情难却,还是欣然命笔。由已故丁一华老先生牵线,认识了连连(刘勤芳)。略知她对文史有兴趣,对文人很崇拜,便推荐她参加山塘文史研究会。于是,她成了山塘文史会的活跃分子,各种场合都能看到她亲切的笑脸和热情的身影。她曾提出拜我为师,一来我年纪大了;二来上一个徒弟接收时,我已宣布为关门弟子,就婉言谢绝了,至今深感遗憾。”读完《连连笔耕录》初稿,着实令人心头一震。一个退休的石化厂女工,文化水平有限,却仅用两三年时间,就写出了一百六十篇文章,洋洋二十万字,这份勤奋努力实在令人钦佩。正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若没有勤奋刻苦的精神,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这般丰硕的成果是绝无可能的。
(连连肖像 庄寅亮 画)
《连连笔耕录》取材广泛,内容包罗万象。旧闻轶事、家长里短、民情风俗、方言俚语等,在她的笔下信手拈来,且情真意切。虽然写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比如,她从与公婆关系的起伏中悟出了善良必须理性,守住底线的道理;疫情期间,许多人暴露本性,她发出了“疫情是照妖镜”的感慨,发人深省。连连经历丰富,在厂里从事过多种工作,当过驾驶员,在疫情期间担任过志愿者,还是一位热心助人的好心人。所以,在她的文章里,工厂工作、家庭生活、交通安全、防疫抗疫、资助贫困学生等方面的题材占据了很大篇幅,写的都是她熟悉的人和事,读起来真实可信,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由此可见,深入生活去采集素材,书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是每个初涉写作领域的人都应遵循的必由之路。其中,篇幅最多的当属她记述孙女“小不点”的故事,这些故事将小不点的活泼可爱、聪明懂事以及成长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印证了金山地区的一句老古话——隔代必更亲。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有些文章的构思独具匠心,巧妙地设置悬念,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比如《长在酒中的水草》一文,标题就充满悬念,让人不禁好奇水草怎么会长在酒中?原来儿子给父亲打酒时,扣下点钱留作自用,没有把酒打满,便去河边灌水,结果不小心把水草也灌了进去。又如《葫芦变小孩》一文,文章开头就说一号楼东面树上挂了个小孩,这个地方偏僻,很少有人去,消息传出,众人皆惊,原来树上挂着的是一个很像小孩的葫芦,谜底揭开,读者才恍然大悟。对于一个写作初学者来说,能有这样的构思,实在是难能可贵。《连连笔耕录》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语言通俗易懂,十分接地气。阅读这本书,不仅可以了解金山卫的历史风貌、地理环境、生产生活以及社会进步,还能学到爱国治家、为人处世、知书达礼、和谐共生的道理,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连连用自己的勤奋与坚持,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硕果。她的作品不仅是对生活的记录,更是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期待她在未来的创作道路上,继续保持这份热情与执着,为我们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 。
(同学聚会,女同学合影左四为连连)
(组织发小浙江休闲旅游团队合影。前排左一为连连)
(金卫中学七八届高中部分同学聚会合影留念,前排右一为连连。)
(2024年冬在太湖“龙之梦”旅行观夜景合影,第二排右一为连连。)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