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7月21号 07点 阅读 2725 评论6 点赞2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晚年重审美利坚(14) ——《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 吕万端
马斯洛(1908-1970),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创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此前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两大学派并行于世,故称第三思潮。他的需要层次理论流传极广,虽曾关注,但未深究,对他很不满意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却有深刻印象,现在阅读第三思潮,对弗洛伊德学说领悟加深,而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则多已忘记。利用此次阅读,整理有关知识,独坐书房,消磨炎夏。
精神分析心理学,创始人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研究心理,心理是什么?弗洛伊德有独特回答。我读的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此书假定读者没有任何关于精神分析的基础知识,写得浅显易懂,被认为是精神分析教科书,一代心理学宗师高觉敷翻译。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无意识又可划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这样人类的心理活动就可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部分;意识符合现实规范,是能够公开的行为及思想意识,可以随时表露出来;前意识是处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检查员”,防止不能见人的潜意识进入意识公开出来,暴露本能,触犯规范,使人尴尬;潜意识是不能进入或很难进入意识的经验心理,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潜意识心理虽然不易为人觉察,但却始终活动着,隐秘地支配着人,本能、欲望特别是性欲,是人的心理或者人格发展的动力和起因。
但是,弗洛伊德并不是通过正常人,每时每刻可以见到的人的行为和意识来研究心理,而是研究精神病人,研究看不见的潜意识,研究梦,因此,潜意识理论、性的观点和梦的解释、心理治疗是弗洛伊德心理学的显著特点,或者说创造性内容。
潜意识是弗洛伊德理论的核心,他把人的心理比作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露在水面上的是意识心理活动,掩盖在下不易看到的则是比意识强大得多的潜意识。潜意识是意识的基础,是一切意识行为的出发点和动力源泉,潜意识源于人们心理中的原始和非理性的底层,以性冲动为核心内容。弗洛伊德把性欲叫做“力比多”,指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性冲动,它是推动人的一切行为的原始内驱力,甚至认为,这种性冲动对人类心灵成长、文化、艺术和社会的成就作出了重大贡献。
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家,也是医生,他认为以“力比多”为核心的无意识冲动、需要等本能,时常处于受压抑状态,这是精神病的重要原因,分析研究潜意识,就是设法消除这些压抑,但是因为潜意识本身不能被直接认识,必须应用一些独特的方法,主要是自由联想式的梦的解析。他指出,梦是一个人与自己内心的真实对话,人在隐秘梦境所见所感的一切,呼吸、眼泪、痛苦以及欢乐,都是有意义的,他声称通过梦的研究发现了“三大真理”:梦是无意识欲望和儿时欲望的伪装的满足;恋母情结是人类普通的心理情绪;儿童是有性爱意识和动机的。“梦是潜意识愿望的满足”成了弗洛伊德梦论的中心命题,梦之所以是愿望的满足,是因为它使由愿望冲动造成的紧张心理能量得以宣泄。因为潜意识中的原始冲动或性欲难以直接见人,加上前意识对潜意识具有检查和控制作用,所以它只能通过伪装的方式来满足。因此,弗洛伊德认为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愿望的满足。
后来他提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本我是指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部分,其中蕴含着人性中最接近兽性的一些本能性的冲动,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自我是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的部分,监督自我,予以适当满足,相当于前意识,它按照现实原则行事;超我是人格中的道德部分,代表良心、自我理想,处于人格的最表层,相当于意识,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精神分析心理学就研究这三部分的内容和关系,人的心理就是本我、自我、超我三者永不停息的斗争。弗洛伊德在晚期,把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用于分析社会历史现象,广泛说明诸多社会文化现象,使精神分析超出心理学领域。基本主张是,人性就是人的本能特别是性本能,人性和人类文明相对立,文明发展的动力只能来自于对个人本能的压抑和升华,惊世骇俗,影响巨大。
弗洛伊德心理学,深入到人的内心深处的潜在动机,能言前人所未言,敢言前人所不敢言,具有学术才华和学术勇气,但他把一切梦的隐义都与梦者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欲望联系起来,牵强附会,生拉硬扯,主观性、任意性和神秘性显而易见;漠视和贬低显意识的地位和作用,过分夸大潜意识的意义,贬低人的理智的价值,过于强调性本能,极力宣扬泛性论,忽视心理活动的客观内容和社会根源,把人的东西自然化,把社会的东西心理学化,把心理的东西生物学化,几乎把人看成就是动物。当然这些都是有原因的。精神分析理论来源于对精神病的治疗实践,因此得出的是变态心理学规律,又把它们推论到所有正常人身上,忽视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本能与文化的差异,用关于个体和本能的理论来解释人类社会文化和历史现象,尖刻偏激,以偏概全,可谓深刻的片面。
因为弗洛伊德心理学十分独特,富有创见,文字生动,说法形象,有点神秘,也能解释不少心理现象,特别是有效治疗精神疾病,因此留下深刻印象,但是也感觉内容多为揭示人性的幽暗,过于强调性在心理活动中的作用,比较主观,难于验证,读来固觉深刻,也感沉重,甚至荒唐。
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1878—1958)。没有读过此人专著,仅通过普通心理学相关章节获得一些认知。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要取得与生物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同样的地位,就必须放弃心理学研究中一切主观性的概念,采用更客观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主张研究对象是可观察的客观行为,而人的行为都是由刺激—反应的联结构成的,通过对行为的研究可以确定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规律,在已知刺激后,能预测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反应;把生理学中的条件反射法引入到心理学,对行为进行试验研究,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使心理学走向客观研究的道路。
行为主义坚持个体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被动学习的;把实验法引进儿童学习领域,对儿童情绪的发展和特定情绪的特定反应模式做了大量研究,丰富了儿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在学习心理学上贡献较多。
创始人华生的研究路线可以用"刺激一反应"公式来表示,他认为根本没有本能这种东西,把人们通常所说的本能动作都归到学习行为中,认为这些动作是由于学习而得到的结果。否认遗传的本能行为后,认为人的行为完全是由于环境造成的,把人的行为活动简化为刺激—反应的行为模式。他说:“请给我十几个健康而没有缺陷的婴儿,在我的特殊世界里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儿中,我随便拿出一个,都可以训练他成为任何一种专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是怎样的,我都能把他训练成为一个医生,或律师,或艺术家,或商界领袖,甚至也可以训练他成为一个乞丐或小偷。”这段话印象很深,因为我把它转换理解为教育极其重要的看法。
同样是心理学家,同样是研究心理,精神分析心理学研究看不见的潜意识,研究梦,认为本能是心理动力,本能决定一切,人只有压抑本能才能有所成就,而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如实实在在的教学过程,认为一切都是环境刺激的结果,不同的教育可以让同样的儿童成为人渣或精英,完全否认本能,环境决定一切。各有其理,各有其偏,不可不信,不能全信。
人本主义心理学,内容主要是需要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思想,前者是理论基础,后者是理论核心。
马斯洛认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组成,由此对人类的基本需要进行研究和分类,按照追求目标和满足对象的不同,把各种需要从低到高排列起来,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人当低层次需求被满足后,会转而寻求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这些需要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最终导向完美人格,高峰体验代表了人的这种最佳状态;马斯洛认为,人具有积极的、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在精神上自我实现的本性,个体之所以存在,之所以有生命意义,就是为了自我实现。人是否有这些需要?满足顺序是否是这样?只要不绝对,基本是这样,人本主义心理学由此有了可信性。
自我实现的人有什么心理特征?马斯洛采用自由联想、心理测验和人物传记等多种方法,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对历史上和当时的著名人物进行个案研究,探讨“自我实现者”的心理行为模式。他从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和身边的学生熟人中选择一些人作进一步研究。这些人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他称之为“案例”,即基本符合他所设想的“自我实现者”要求的人,包括林肯、杰斐逊、罗斯福、斯宾诺莎、詹姆士、赫胥黎、贝多芬、歌德等;第二类他称之为“不完全的案例”或“部分的”自我实现者,与所设想的标准有一定的距离;第三类他称之为“潜在的或可能的案例”,其中既包括现实生活中朝着自我实现方向发展的年轻人,也包括历史上一些有一定贡献的人物,从而概括出自我实现者共同具有的14条人格心理特征,包括:准确地知觉现实,接纳自然、自己与他人,坦率和真实,具有自主性,充满爱心,具有深厚友情,富于创造性,处事幽默,反对盲从等。此段可见,马斯洛心理学研究对象是精英人物和成功人士,得出的都是光明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性格。
自我实现的典型表现是高峰体验,马斯洛认为,高峰体验来自创造冲动和创造激情,来自意义重大的领悟和发现,可能出现在事业获得成就或为正义而献身的时刻,或在饱览自然的那种天人合一的刹那间:“这种体验是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能是转瞬即逝的极度强烈的幸福感,或甚至是欣喜若狂、如痴如醉、欢乐至极的感觉。”人在此时仿佛窥见了终极的真理、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奥秘,实现了自我价值,达到了人生顶峰。此种体验,难能可贵。
在此基础上审视马斯洛的学说,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天生具有向善和自我实现的倾向,这种观点鼓励人们积极面对生活,追求个人成长和幸福;强调个体价值,认为每个人都应受到尊重和理解,有助于提升个体自尊和自信;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是人生最高目标,鼓励人们发挥潜能,实现个人价值和目标;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人的尊严、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丰富了人类精神生活研究的内涵,如人的价值、生活意义、自我实现、超越自我、高峰体验、生死体认、宇宙觉知、人类协同等,这些概念,在其他心理学流派中很少见到。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既反对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也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批评建立在心理病理学基础上,认为人性本恶的精神分析理论是“伤残心理学”,批评主要研究儿童与动物行为的行为主义是“幼稚心理学”。由此,可以把主要研究精英人物、心理一片光明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相对称为“理想心理学”。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人性持过于乐观的态度,忽视人性的阴暗面和现实生活中的挫折与困境;过分强调自我实现,忽视社会环境对人成长的制约,忽视生物和生理因素对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影响;虽然具有鼓舞人乐观向上的意义,但是回避了人心幽暗,削弱了理论说服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心理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都堪称两极,一个研究精神病人,一个研究精英人士,一个幽暗悲观,一个光明乐观,可以说,弗洛伊德提供了心理学病态的一半,而马斯洛则提供了心理学健康的另一半。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合而观之,可识人性。 |
信纸作者:林林总总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