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克元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烽火岁月中的旋律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5年07月19号 05点 阅读 10193 评论0 点赞63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红色音乐”在上交音乐厅精彩上演

 

  7月15日晚上,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主厅内灯火璀璨,空气中弥漫着庄重而热烈的气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历史节点,“学思想、强作风、建新功”“红色音乐进上海”主题文化活动隆重举行。1000余名观众齐聚一堂,

  在中外反法西斯的经典旋律中重温峥嵘岁月,

  在山河共庆胜利的红色音符里感悟凯旋荣光。​

 

 

 

 

  音乐会由著名主持人金炜的开场白拉开了音乐会的序幕:“80年前,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一起,用鲜血与勇气赢得了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今天,我们以音乐为纽带,回望那段烽火岁月,致敬永不磨灭的抗争精神。”

 

 

 

 

  指挥家孙一凡登场时,现场响起了热烈掌声。他执棒的第一首作品是《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这首曲子凝聚了苏联人民对反法西斯战争必胜的信念,于1942年3月5日在萨马拉进行了全球首演,引起轰动。大提琴的低沉呜咽模拟战场的炮火轰鸣,小提琴的急促颤音再现民众的绝望挣扎,当铜管乐器突然迸发出昂扬旋律时,全场观众不约而同屏息凝神。这正是反法西斯力量从困守到反击的音乐叙事,与中国战场“持久战”的战略智慧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外国音乐篇章中,《啊,朋友再见》的旋律带着南斯拉夫游击队的战歌气息,《雪绒花-翻越每座山丘》则以奥地利民间曲调传递反纳粹暴政的勇气,这些作品与中国抗战音乐共同构成世界反法西斯音乐图景,印证着“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历史真理。​

 

 

 

 

  短暂的静默里,舞台背景缓缓切换。从欧洲战场的硝烟剪影,渐变为黄河咆哮的壮阔画卷。单簧管演奏的中国音乐旋律悄然浮现,如同历史长河中穿越时空的涟漪。同样是对牺牲者的缅怀,却从异国战场的悲怆,落地为中华民族的山河之痛。外国旋律中的反法西斯精神与中国节奏里的救亡图存意志,在音乐厅中汇成了一场跨越洲际的回声。

 

 

 

 

  间奏曲《黄河大合唱》主题一响起,“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潜台词在旋律中奔涌——这首诞生于1939年的作品,曾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精神号角。《长城谣》里“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的悲怆吟唱,与《救国军歌》“枪口对外,齐步前进”的铿锵节奏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诉尽山河破碎之痛,后者彰显浴血奋战之志。​

 

 

 

 

  《毕业歌》中“同学们,大家起来”的呐喊,让人想起西南联大师生徒步西迁、弦歌不辍的壮举;《游击队歌》“我们都是神枪手”的轻快旋律,再现了游击队员“灵活机动”的游击智慧。当《人民军队忠于党》的旋律与《延安颂》的抒情段落交织。听到的是军人冲锋陷阵的呐喊,看到的是人民支持抗日的身影。

 

 

 

 

  全场掌声雷动,一浪高过一浪。​《神圣的战争》作为返场曲在剧场奏响。这首曲子是伟大卫国战争时期的第一首歌曲,在苏联歌曲编年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誉为“苏联卫国战争的音乐纪念碑”。

 

 

 

 

  当主持人金炜宣布演出到此结束时,一位佩戴着抗战老兵勋章的观众颤巍巍起身,泪水淌过布满皱纹的脸颊:“80年了,这些歌还像当年一样让人热血沸腾!”它道出了全场观众的心声,那就是烽火音乐的抗争精神,这正是穿越时空的精神密码。​

 

 

 

 

  这场融合200余位演职人员心血的演出,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为精神锚点,让《黄河大合唱》与《第七交响曲》在同一场域共鸣,使《游击队歌》与《啊,朋友再见》达成跨民族对话。它以艺术之名宣告,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精神火种,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永远燃烧。​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杨克元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63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63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博主关闭了此篇讲述留言功能。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