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申晚霞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走进沙家浜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5年07月18号 07点 阅读 4890 评论8 点赞28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走进沙家浜

潘雪玲

    江苏常熟,因“土壤膏沃,岁无水旱之灾”得名“常熟”史料记载,古时常熟就素有“江南福地”的美誉。

    沙家浜隶属江苏常熟市,泛指苏南东路地区,位于京沪铁路武进以东,东抵大海、南临太湖,西至锡澄、濒临长江。

    京剧《沙家浜》是我非常熟悉和喜欢的现代戏剧,剧中郭建光、阿庆嫂等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特别是郭建光的《朝霞映在阳澄湖上》和“阿庆嫂”《智斗》的经典唱段几乎家喻户晓,唱红了大江南北,沙家浜也因此闻名遐迩。

    抗战时期,沙家浜成为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中心,陈毅、叶飞、谭震林、王必成等新四军领导都曾在此留下了战斗足迹。

 

 

 

 

    近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和朋友怀着敬仰的心情再次来到常熟沙家浜,感悟当年新四军在苏(苏州)常(常熟)太(太仓)建立根据地,抗击日寇和伪军那惊心动魄的艰苦岁月。

    我们走进由叶飞题词的《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在“江抗东进 英勇杀敌”的展区里,看到当年陈毅与叶飞的对话:“你看你们到东路去,会不会被消灭”陈毅问道,“我们有把握不会被消灭,不但不会被消灭,还能发展”叶飞坚定地回答。

    1937年7.7事变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13日,在日军疯狂进攻下,上海及苏南东路各地相继沦陷。11月,在党中央领导下,中共江苏省委在上海重建,开始恢复重建苏南东路党组织,并不断建立和发展地方抗日自卫武装,开展抗击日寇保卫家乡的游击战争。

 

 

 

 

    1939年2月,周恩来受党中央委托至皖南云岭新四军军部,传达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确定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陈毅同志坚决执行中央方针,于1939年4月,即委派叶飞同志率领新四军第六团挺进苏南东路开展游击战争。当年,陈毅与叶飞的对话由此而来。

    1939年5月1日,叶飞率领的新四军第六团从茅山出发东进,在武进戴溪桥成立江南抗日义勇军总指挥部,继续东进抗日。部队经过江阴、无锡、苏州、常熟、太仓、昆山直至上海近郊的嘉定、青浦像一把钢刀插入日伪的心脏,震慑了敌人,鼓舞了民众。

     展览馆里,在叶飞同志的“铁流东进”回忆录里写道“在不长的时间里,各乡各县很快组织起了自卫队、农教会等抗日骨干组织。他们配合反击日军扫荡,打击和袭扰敌人,传递情报 在长江三角洲水网地带,初步建立起了以阳澄湖东塘市为中心的苏、常、太和澄、锡、虞抗日根据地”。

    新四军有了根据地,如鱼得水、进退自如。更重要的是播下革命的种子,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但新四军的胜利,引起国民党投降派、顽固派的嫉恨和恐慌,并遭到他们极力阻扰。

    共产党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局,“江抗”主力部队西撤。但在阳澄湖、昆承湖地区留下了作战处处长夏光(京剧沙家浜中郭建光的原型)等数十名伤病员和医务人员。

    在“军民团结 坚持斗争” 的展厅里,再现了当年的情景。当时主力部队撤离后,日伪军一次次野蛮扫荡,留下的伤病员没有主力部队的保护,也无固定住所,四面受敌,环境险恶。他们缺医少药,甚至弹尽粮绝。一块门板就是病床和手术台,老百姓拿出自己织的土布煮软消毒后,作为伤病员的绷带。

 

 

 

 

    为躲避日伪军的搜查,老百姓经常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伤病员们分散安置在自己家的牛棚、船坊和芦苇荡里。每一次日伪军的扫荡,伤病员和老百姓都要面临着残酷的生死考验。

    但是,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夏光和伤病员们凭着坚定的信仰和顽强的毅力坚持斗争,并在无数个“阿庆嫂”“沙奶奶”的舍命支持和掩护下,不仅养好了伤与当地群众结下鱼水深情。他们还配合地方抗日武装,在日伪夹击的险恶环境中与敌人顽强战斗,发展壮大自己。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发展成一支拥有六个支队的抗日武装部队,巩固和发展了东路抗日根据地。

    1940年4月下旬,为了应对国民党对苏南东路新四军的加剧制约谭震林受中央东南局和新四军军部委派到达常熟,统一领导苏南东路党政军全面工作,开创了苏南东路抗日根据地的新局面,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重要贡献。以沙家浜为代表的苏南东路抗日斗争史,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的经典一页。沪剧《芦荡火种》、京剧《沙家浜》就是以沙家浜革命故事为原型创作编写的。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今天重温沙家浜抗战史,让我们在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的同时,也感受到浓浓的军民鱼水情,更加体会到人民的支持是抗战胜利的力量根源。

    我们要以史为鉴、传承党的优良传统。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共产党才能始终具有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才能让人民群众像战争年代那样,心甘情愿用自己的生命来支持共产党和人民军队。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林林总总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28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28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 王富珍2025-07-18 11:21:21

    抗战名剧《沙家浜》,体现了人民军队鱼水情,沪剧,京剧印象深刻,军民团结一条心,是战无不胜的,不论是抗战,新时代我党也始终不忘为民利民,任何困难也能战胜。谢谢潘书记佳作分享!

    举报

  • 郑寓2025-07-18 10:31:33

    与群众血肉相依,是党的根。谢潘书记分享[强][玫瑰]

    举报

  • 涛声依旧2025-07-18 09:53:47

    走进沙家浜,重温抗战史,赞!

    举报

  • 嘉敏2025-07-18 09:33:23

    耳熟能详沙家浜,千秋勿忘鱼水情!

    举报

  • 杨克元2025-07-18 08:53:50

    沙家浜抗战史彰显了军民团结、不畏艰险的伟大抗战精神,这精神是民族复兴的源泉和动力。

    举报

  • 家在闵行2025-07-18 08:34:11

    文章介绍新四军东进沙家浜光辉历史,叙述芦荡火种点燃、蔓延、燎原,赞扬军民鱼水情深。在抗战胜利80周年期间,撰写这篇文章很有意义。传承红色基因,网宣队员率先垂范。赞,潘老师!

    举报

  • 徐凤平2025-07-18 08:23:20

    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如星火燎原。沙家浜是共产党抗日战争的一个缩影。阅读潘老师文章后,很想再到那里去看看。

    举报

  • 朱 岭2025-07-18 07:37:24

    想起了沪剧《芦荡火种》。赞一个!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