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7月18号 07点 阅读 4890 评论8 点赞28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走进沙家浜 潘雪玲 江苏常熟,因“土壤膏沃,岁无水旱之灾”得名“常熟”,据史料记载,古时常熟就素有“江南福地”的美誉。 沙家浜隶属于江苏省常熟市,泛指苏南东路地区,位于京沪铁路武进以东,东抵大海、南临太湖,西至锡澄、濒临长江。 京剧《沙家浜》是我非常熟悉和喜欢的现代戏剧,剧中郭建光、阿庆嫂等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特别是郭建光的《朝霞映在阳澄湖上》和“阿庆嫂”《智斗》的经典唱段几乎家喻户晓,唱红了大江南北,沙家浜也因此闻名遐迩。 抗战时期,沙家浜成为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中心,陈毅、叶飞、谭震林、王必成等新四军领导都曾在此留下了战斗足迹。
近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和朋友怀着敬仰的心情再次来到常熟沙家浜,感悟当年新四军在苏(苏州)常(常熟)太(太仓)建立根据地,抗击日寇和伪军那惊心动魄的艰苦岁月。 当我们走进由叶飞题词的《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在“江抗东进 英勇杀敌”的展区里,看到当年陈毅与叶飞的对话:“你看你们到东路去,会不会被消灭”陈毅问道,“我们有把握不会被消灭,不但不会被消灭,还能发展”叶飞坚定地回答。 1937年“7.7事变”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13日,在日军疯狂进攻下,上海及苏南东路各地相继沦陷。11月,在党中央领导下,中共江苏省委在上海重建,开始恢复重建苏南东路党组织,并不断建立和发展地方抗日自卫武装,开展抗击日寇保卫家乡的游击战争。
1939年2月,周恩来受党中央委托至皖南云岭新四军军部,传达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确定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陈毅同志坚决执行中央方针,于1939年4月,即委派叶飞同志率领新四军第六团挺进苏南东路开展游击战争。当年,陈毅与叶飞的对话由此而来。 1939年5月1日,叶飞率领的新四军第六团从茅山出发东进,在武进戴溪桥成立江南抗日义勇军总指挥部,继续东进抗日。部队经过江阴、无锡、苏州、常熟、太仓、昆山直至上海近郊的嘉定、青浦,像一把钢刀插入日伪的心脏,震慑了敌人,鼓舞了民众。 展览馆里,在叶飞同志的“铁流东进”回忆录里写道“在不长的时间里,各乡各县很快组织起了自卫队、农教会等抗日骨干组织。他们配合反击日军扫荡,打击和袭扰敌人,传递情报。 在长江三角洲水网地带,初步建立起了以阳澄湖东塘市为中心的苏、常、太和澄、锡、虞抗日根据地”。 新四军有了根据地,如鱼得水、进退自如。更重要的是播下革命的种子,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但新四军的胜利,引起国民党投降派、顽固派的嫉恨和恐慌,并遭到他们极力阻扰。 共产党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局,“江抗”主力部队西撤。但在阳澄湖、昆承湖地区留下了作战处处长夏光(京剧沙家浜中郭建光的原型)等数十名伤病员和医务人员。 在“军民团结 坚持斗争” 的展厅里,再现了当年的情景。当时主力部队撤离后,日伪军一次次野蛮扫荡,留下的伤病员没有主力部队的保护,也无固定住所,四面受敌,环境险恶。他们缺医少药,甚至弹尽粮绝。一块门板就是病床和手术台,老百姓拿出自己织的土布煮软消毒后,作为伤病员的绷带。
为躲避日伪军的搜查,老百姓经常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将伤病员们分散安置在自己家的牛棚、船坊和芦苇荡里。每一次日伪军的扫荡,伤病员和老百姓都要面临着残酷的生死考验。 但是,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夏光和伤病员们凭着坚定的信仰和顽强的毅力坚持斗争,并在无数个“阿庆嫂”“沙奶奶”的舍命支持和掩护下,不仅养好了伤与当地群众结下鱼水深情。他们还配合地方抗日武装,在日伪夹击的险恶环境中与敌人顽强战斗,发展壮大自己。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发展成一支拥有六个支队的抗日武装部队,巩固和发展了东路抗日根据地。 1940年4月下旬,为了应对国民党对苏南东路新四军的加剧制约,谭震林受中央东南局和新四军军部委派到达常熟,统一领导苏南东路党政军全面工作,开创了苏南东路抗日根据地的新局面,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重要贡献。以沙家浜为代表的苏南东路抗日斗争史,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的经典一页。沪剧《芦荡火种》、京剧《沙家浜》就是以沙家浜革命故事为原型创作编写的。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今天重温沙家浜抗战史,让我们在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的同时,也感受到浓浓的军民鱼水情,更加体会到人民的支持是抗战胜利的力量根源。 我们要以史为鉴、传承党的优良传统。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共产党才能始终具有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才能让人民群众像战争年代那样,心甘情愿用自己的生命来支持共产党和人民军队。
|
信纸作者:林林总总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