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申晚霞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学问宽仁 ——读易点滴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5年07月19号 07点 阅读 3708 评论8 点赞24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学问宽仁

                                        ——读易点滴

李江涛

    学问宽仁即“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出自《周易·乾·文言》,其字面意思,“学”即学习,“聚”有聚集、积累之意。指通过学习来积累知识。人要不断地获取新的信息和学问,将所学的内容一点点汇聚起来,就像往容器里添加东西一样,使自己的知识储备日益丰富。“问”是提出疑问、请教,“辩”可理解为辨析、辨别。是说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并通过与他人探讨、交流来辨析知识的真伪、是非和优劣。通过提问和辩论来深入理解,融会贯通。“宽”表示宽厚、宽容,“居”有处于、存身之意。它倡导人们以宽厚的心态去为人处世,心胸要宽广,能容人容事,不过分计较个人得失,以豁达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仁”是儒家所推崇的一种高尚品德,包含仁爱、仁慈、友善等含义,“行”即行动、实践。强调要将“仁”的品德贯穿到日常的行为之中,在做任何事情时都心怀仁爱,关爱他人,以善良和道德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一、学问宽仁是君子修身成德的四重境界

    “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这十六字箴言,勾勒出一条君子修身成德的完整路径。它不仅是古代儒者的修行指南,更为当代人提供了一种立身处世的智慧范式。学问与仁德看似两端,实则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理想人格的四维支柱。

    “学以聚之”是成德之基。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无不彰显积累之功。北宋大儒张载年少时“俯读仰思”,昼夜不辍,终成理学宗师。明代王阳明格竹七日,看似徒劳,实则培养了专注观察的能力。这种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砌,而是如曾子所言“传不习乎”的消化吸收。在信息泛滥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这种有深度的学习,像古人“博学而笃志”那样,在广博中求专精,为精神世界奠定坚实基础。

    “问以辩之”乃明理之要。朱熹与陆九渊的鹅湖之辩,虽各执己见却共同丰富了理学内涵。清代戴震敢于质疑宋儒“以理杀人”之说,展现了思想者的勇气。古希腊苏格拉底以“产婆术”诘问雅典公民,揭示了真知源于对话。这种辩问精神不是为争高下,而是如《中庸》所言:“审问之,慎思之”的求真过程。在观点撕裂的时代,保持理性对话的能力,既能避免偏听偏信,又能“和而不同”,在碰撞中接近真理。

    “宽以居之”体现涵容之量。孔子“宽则得众”的教诲,苏轼“天下无一不是好人”的胸襟,皆为宽容注解。东汉陈寔对待盗贼的宽厚,不仅感化了“梁上君子”,更树立了道德风范。这种宽容不是无原则的妥协,而是如大地承载万物般的包容智慧。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的名言,正是这种精神的现代回响。在价值多元的社会,学会与差异共处,才能避免陷入非此即彼的思维窠臼。

    “仁以行之”为成德之实。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担当,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都是仁心化为行动的典范。明代儒商潘允端建豫园以惠民,清代徽商设义庄济困,证明仁爱不分士庶。王阳明说“知行合一”,正在强调德性必须外显为实践。在全球化时代,仁爱既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内涵,也包含对远方苦难的共情。从社区志愿者到国际援助工作者,都在以不同方式诠释着“仁以行之”的现代意义。

    这四种方法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学习积累如树木扎根,辩问思考似修枝剪叶,宽容涵养是光合作用,仁爱实践则开花结果。从春秋时期孔子开创私学到宋代书院教育,再到现代通识培养,这条成德之路始终焕发着生命力。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称的“轴心时代”智慧,在这十六字中得到了精妙体现。当我们既能沉潜积累、独立思考,又能包容异己、践行仁爱,便是在浮躁时代安顿身心、成就德性的正途。

 

       二、学问宽仁的良性循环成就了"内圣外王"的儒家格局

    《易经》“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的箴言,不仅揭示了君子修身的四种方法,更构建了一个动态发展的修养体系。这一体系通过学问与德性的相互促进,最终形成了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格局,展现出中华文化独特的修身智慧。

    学问与德性的良性互动是这一体系的核心机制。“学以聚之”积累知识底蕴,“问以辩之“锤炼思维能力,二者共同构成“格物致知”的认知过程;“宽以居之”培养包容心态,”仁以行之”实践道德关怀,二者共同完成“诚意正心”的德性修养。这种互动不是单向的线性发展,而是螺旋上升的循环过程,学问的增长促进德性的提升,德性的完善又推动学问的深化。正如朱熹所言“读书须知切己”,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都在说明学问与德性不可偏废。

    这种良性循环最终指向"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内圣"体现为“尊德性而道问学”的内在修养,是学问与德性相互滋养的结果;“外王”展现为“修己以安人”的外在事功,是内在修养自然外化的表现。从孔子的“修己以敬”到孟子的“仁政”思想,从《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张载“为天地立心”的宏愿,都体现了这种由内而外、推己及人的发展逻辑。北宋大儒程颢“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正是内圣修养达到极致的自然流露。

    儒家“内圣外王”的格局,本质上是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相统一的智慧。这种通过学问宽仁循环互动而达到的人格理想,既避免了空谈心性的玄虚,又防止了急功近利的浮躁,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平衡发展的可能路径。在这个意义上,古老的修养智慧仍然照亮着当代人的精神之路。

       三、今天重温学问宽仁的重要意义

    在这个信息爆炸却智慧贫乏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重温《易经》“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的古老智慧。我们要摒弃封建的伦理道德,赋予时代的内涵。这十六个字所蕴含的学问宽仁之道,恰如一剂良方,能够疗愈当代社会的诸多精神顽疾。当我们被碎片化信息淹没,被极端观点撕裂,被功利主义裹挟时,这份源自中华文明深处的精神遗产,正闪烁着跨越时空的光芒。

    当代人的学习困境在于知识的碎片化与浅表化。“学以聚之”提醒我们,真正的学习需要系统性的积累与沉淀。孔子“学而时习之”的教诲,朱熹“循序渐进”的读书法,都强调学习是一个缓慢沉淀的过程。反观当下,我们沉迷于短视频的即时快感,满足于搜索引擎的浅尝辄止,知识结构如同沙滩上的城堡,经不起任何考验。浙江大学一位教授曾痛心指出:“当学生习惯用五分钟视频了解《红楼梦》时,他们失去的不仅是阅读的耐心,更是思考的深度。”重建系统性学习的能力,是抵抗信息碎片化的首要任务。

    “问以辩之”的智慧则直指当代舆论场的偏执与对立。在这个观点极化、非此即彼的网络环境中,理性对话的空间日益萎缩。朱熹与陆九渊的鹅湖之辩,虽然观点相左却能相互尊重;苏格拉底通过诘问追求真理,而非简单否定对方。这些典范告诉我们,真正的辩论不是为了战胜对方,而是共同接近真理。法国思想家阿兰·巴迪欧曾警告:“当对话被简化为点赞和举报时,民主就危险了。”恢复“问以辩之”的精神,或许能帮助我们重建公共讨论的文明底线。

    宽容品质的缺失是当代社会的又一大病症。“宽以居之”教导我们以包容心态面对差异。东汉陈寔宽恕“梁上君子”的故事,不仅感化了盗贼,更树立了道德感化的典范。在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宽容不是无原则的妥协,而是“和而不同”的智慧。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区分“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提醒我们在坚持原则的同时要考虑行为后果。这种平衡恰恰需要宽容精神的调节。

    最值得重拾的是“仁以行之”的实践智慧。当社会责任被简化为网络声讨,当道德关怀停留在朋友圈转发,我们尤其需要真正的仁爱实践。北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当,明代商人潘允端建园惠民的善举,都告诉我们仁爱必须见诸行动。在全球化时代,“仁”的内涵已从“亲亲”扩展到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怀。正如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所说:“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冷漠不再是选择。”

    学问宽仁之道之所以历久弥新,正因它触及了人类精神文明的深层结构。它既强调知识的积累与批判,又注重德性的涵养与实践;既重视个人修养,又关注社会责任。这种平衡的智慧,对治的正是当代人精神生活中的各种失衡。当我们重新发现这剂古典解药时,或许能找到通往更加充实、更有尊严的生活道路。在这个意义上,重温不是怀旧,而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杨克元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24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24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 郑寓2025-07-20 17:56:33

    学问宽仁,今天也是人修身的四柱。赞[强][玫瑰]

    举报

  • 徐凤平2025-07-19 09:51:03

    学问宽仁,其实就是做人,是人生奋斗的基石,否则,就是一肚子知识,不过书袋一只。

    举报

  • 杨克元2025-07-19 09:48:35

    当今,“学问宽仁”为塑造系统认知、培育理性思辨、涵养包容心态、推动仁爱落地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良方。

    举报

  • 赵妙娟2025-07-19 08:46:09

    “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的古老智慧,永不过时,值得推崇学习

    举报

  • 王富珍2025-07-19 08:39:56

    古文涵义深远,古为今用,人生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学以之用,修身养心,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断跟上时代步伐!谢谢李老师佳作分享!

    举报

  • 家在闵行2025-07-19 08:00:12

    “学问宽仁”,我理解为一个人要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同时,有了学问,也要宽以待人,既要做个巍巍丈夫,又要做个谦谦君子。

    举报

  • 雪玲2025-07-19 07:57:13

    易经中“学问宽仁”的智慧至今没有过时。谢谢李老师的佳作分享!

    举报

  • 嘉敏2025-07-19 07:54:04

    信息爆炸却智慧贫乏,当亟待需要重温《易经》“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的古老智慧。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