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天涯皆有缘.....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书刊杂忆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1年04月24号 21点 阅读 6781 评论8 点赞18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书刊杂忆

      4月23日,昨天是第26个世界读书日。

        人生如书,时光翻页。

        从几分钱一本印刷粗糙的小人书,到现在纸张上乘、装帧精美的大部头,书香相伴,成为我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自小舌拙嘴笨,木讷,反应迟钝,不喜喧嚣,很有些自闭,似乎只有书刊才能带给一个农村少年一丝可怜的乐趣。

       笨,愚笨至极!智商极低,对数字不敏感,以至于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数学几乎没有过及格的记录。儿时在老家,土坯砌成的课桌前心不在焉地在作业本上比划,因完不成数学作业而数次被老师罚站;初中时的解方程应用题常令我一头雾水、苦不堪言,物理、化学成绩更是一塌糊涂;高中时对立体几何更是畏如天书,52分的高考数学成绩,梦魇一般,耻辱犹在。高二时迫不及待选择了文科,拼命往榆木脑袋里塞地理、塞历史。其实对我这样一个智商低下的人来说,记忆力并非强项,除了死记硬背,还是死记硬背。

      刚从农村老家搬到县城的某个街道,同学欺生,对一个乡下孩子充满敌意,我倍觉孤单。L作为为数不多的友善同学,其父母为公职人员,家教良好。其父,一位会计出身的知识分子,博览群书,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对历史如数家珍,集邮、书法、见多识广,满腹经纶。居家所在的生产资料公司,呛人的化肥气味笼罩环绕,却始终难掩家中浓浓的书卷气。受其影响,我也渐渐喜欢上了书刊。《儿童文学》应该是第一本启蒙读物,可惜现在一本也没留下。记得当年有一天我在路边的田野旁边正津津有味地阅读新买的《儿童文学》,被一位高年级男生一把夺过,满嘴喷粪信口雌黄“XXX孩儿看什么‘文学’,看得懂吗?!”脸上写满轻视鄙夷。童年自尊心受到打击伤害的心理阴影残留脑海,念念不忘那双牛卵一样令人厌恶、没有一丝善意的眼睛,也开始从心理上抵触那个街道的口音不愿意亲近那里的人,根深蒂固的固执延续至今。之后还喜欢上《少年文艺》,一本不俗的少年文学期刊,润泽了我懵懂无知干涸荒芜的心田。《我们爱科学》作为畅销至今的少儿科普期刊,影响力不可小觑。当年读叶永烈的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感觉到科学之神奇,事实证明了叶永烈并非信马由缰的天方夜谭,展示了他作为科普作家的先知卓见,科技突飞猛进,科幻终成现实。叶永烈后来成为人物传记的专栏作家,大手笔的作品相当有分量,令人刮目相看,了不得的叶永烈!

      70年代小县城唯一一家新华书店,古香古色封面的《学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定价0.78元,当我有一天付完款刚从营业员手中接过它,身边一位搬运工打扮的中年人劈手夺过翻阅,崭新的封底瞬间留下一枚油乎乎的指印,令我疼惜而气恼不已,加盖了书店印章的书是不可能退换的,那枚指印至今犹存,想必那位中年人也是一位爱书者,当年他以别样的方式留给一位少年读者一份特殊的记忆......

      82年读高一时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是当时中学生的必备工具书,定价5.4元,班里已有一位同学购买,羡煞众同学,我也禁不住蠢蠢欲动。当我鼓足勇气向父亲讨要书款,为一家生活奔波忙碌而鲜有笑容的父亲脸色铁青,他反问一句“啥?”后甩给我六元钱,我忙不迭地跑到新华书店,捧回平生第一部大部头,如获至宝------能成为班里第二个有大词典的同学,我心头有说不出的兴奋,虚荣心或多或少也得到了满足。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备战备荒时期,在姥姥家通往大队部的地道里,翻出一堆残缺不全的线装医书和注满学业优秀的大姨母娟秀笔体的历史教科书,扔在院子西北角一个筐中,我选了一些收藏,连同我中学时北京的表姐、表嫂寄给我的一些当地很难买到的课外辅导书和《辽宁青年》等期刊杂志,存放在老家西厢房一只黄色油漆木箱中。等女儿上初中时,我觉得那些辅导书应该能派上用场,但当我打开箱子却发现里面早已空空如也,原来是父亲它们当做废品卖掉了。我忍不住“也不问问有没有用,当废品能卖几个钱?!”一通牢骚,母亲也对父亲埋怨指责,父亲不语,只是恼怒。一次四舅和大姨母来家做客,餐桌上鬼使神差我又提及这件事,可能是觉得在亲戚面前伤了自尊,父亲盛怒之下摔下筷子,沉着脸夺门而去,场面极为尴尬。痛失留有青春记忆的一箱子旧书,我好长时间对父亲耿耿于怀,父亲却根本不买我的帐,我对书的怀念与父亲的愠怒叠加在一起,在脑海交织盘旋。细想父亲说的话似乎也有道理:既然觉得有用,为什么不把它们带到新家而长时间让它们闲置在箱子里不闻不问?!后来父亲又没和家人商量把数量众多的餐具让老家的堂哥拉走,其中有我收藏数年的年历陶瓷坐盘,父子间又一次爆发冲突。作为家庭顶梁柱的父亲的脾气不好,没文化,大字识不了几个,家人很难撼动他的霸主地位。但无师自通的父亲动手能力却极强,是一位技术堪称优秀的电工,如果识字读书,懂一些电气理论,相信父亲的电工技术会将会更胜一筹。

       童年的我很是节俭,晨曦中捡拾蝉蜕,露水打湿了裤腿衣衫;烈日下佝偻着身子割草,小山似的背篓压在麻杆一样瘦小的身子上,再颤巍巍把青草背到房顶晒干卖给草站。当年的几元钱对我来说绝对是一笔不小的的收入,花几角钱买上几本小人书,带给一位十多岁的少年自食其力的一份快乐。寒暑假常去邢台姨母家住上几天,新华书店是必去之处。那时喜欢买小人书。表弟的爷爷擅长书法,摆个小人书摊打发时光,闲暇时爱喝上几杯,酒酣之际借古喻今,难免一番愤世嫉俗,颇有一种“举世皆浊我独清”的仙风道骨。

       三舅当年曾在县新华书店工作,常骑着自行车下乡送书,我对一大开本的连环画《洪湖赤卫队》爱不释手,但最终还是被公私分明的三舅收回,那一刻我感觉极为失落,据为己有的贪婪像美丽的肥皂泡一样破灭。上世纪九十年代流行金庸、梁羽生、古龙的武侠小说和琼瑶的言情小说,侠客义士闯荡江湖,刀光剑影;风花雪月凄美断肠,一时洛阳纸贵。一次走访邯郸的二表哥,书桌上摆放的高端大气的《世界知识画报》令我眼前一亮。县城邮局的书刊杂志亭没有《世界知识画报》可售,邯山区火磨街西南角的邮局我成了常客,有时也会在中华北大街路西一家书刊门市部购买,不苟言笑的店老板梳着马尾辨蓄着长胡子,颇有些另类的一个文化人。当年爱读的期刊杂志首选《读者文摘》(因版权问题后更名为《读者》),上海的《青年一代》和北京的《追求》,则为我打开一扇了解都市市井风情的窗口;《父母必读》使我感受到教育子女的一份责任,遗憾的是最终我却成为一位不称职的父亲;不媚俗、直面社会的《报告文学》,朴实厚重;简洁明快、端庄大气的《散文》,百看不厌。但毕竟欠火候底子太薄,大师引经据典,通古博今的作品,只读过高中的我读起来显得吃力,那时才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滋味,总禁不住阵阵汗颜羞愧......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小县城邮局的工作人员推着一辆玻璃箱车沿街叫卖期刊杂志,《大众电影》是当年很有品位的一本娱乐期刊,不容易买到,姐姐总是委托同在一个家属院在邮局工作的邻居给留下一本,那个年代是真正敬业的年代,明星们鲜有韵事绯闻,“金鸡、百花奖”光环笼罩下的获奖演员, 带给观众更多的是的是一份电影人的执着。《大众电影》收藏了不少,后来由当初的月刊改版为半月刊,大开本的版本越来越豪华,铜版纸印刷质量也越来越精美,无聊的花边新闻充斥其中,海量信息也越来越令受众难以消化,最终从影迷的视线中消失,令人扼腕叹息。《读者乡土人文版》后来成为期刊杂志中我的最爱,从封面设计到内容,人文地理、风土人情、民俗趣味、居家琐事,清风徐徐,接地气、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令人耳目一新,是大鱼大肉后令人食欲大增不可多得的一道素食文化大餐。奈何功利社会、经济利益驱下人们的急功近利,出版社苦苦支撑,惨淡经营,它最终也难逃停刊的命运,令读者惋惜。从次,我便很少再买期刊杂志。

      儿时起,新华书店就成为我心目中的圣洁之地,每到一地,书店是必去之处,逛书店成了我的一大喜好。十年前偶然听说石家庄友谊大街有一家图书批发市场,迟迟未行。当有一天终于光顾,我仿佛“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四层楼诺大的营业厅,书的种类齐全,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比起当地的书店,图书批发市场的书刊则可用海量来形容了。书海畅游,乐此不疲。闻言北京也有几家图书批发市场,当有一天风尘仆仆赶到朝阳区金台路的一家图书市场,结果却令我大失所望,无论市场规模还是书刊种类,与石家庄没有可比性,简直令我有些匪夷所思:堂堂首都文化中心,图书市场尚不如一座省会城市?!可能是在北京我没找到大型的图书市场,夜郎自大,从那时起我就以为石家庄的图书市场和南三条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一样,在全国也是数得上名次的。也逛过地坛的书市,感觉也就那么回事。二十多年前到过保定的图书批发市场,给人的印象是鱼龙混杂,盗版书猖獗。买过几本打折书,其中一本是一名相声演员JK的《笑面人生》,语句不通倒也罢了,错字百出犹如米中吃出磕牙的沙子,受到媒体猛批,个人形象也大损。那个年代名人出书几乎白热化,你方唱罢我登场,但多属昙花一现,乃至贻笑大方。写书不是快餐,需要时间与火候;写书更来不得粗制滥造,需要用心精雕细琢。有底蕴,才敢写书,书是要给留给后人看的,切勿糊弄了一时,遗憾了一世。

      一向对拒绝盗版书深恶痛绝,盗版书是残羹剩饭,拾人牙慧,无异于剽窃,无耻至极,即使印刷质量说得过去价格低廉我也丝毫不为心动。也拒绝东拼西凑,胡说八道玩深沉的伪书,和前些年一些有钱人豪宅里书柜中的书壳假书一样如出一辙,“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附庸风雅、贻笑大方。
      相比于期刊杂志,书的含金量更高,也更值得收藏。家中两个书橱,一个装满不忍丢弃陪伴我走过青葱岁月的期刊杂志,一个装满书。每次去图书市场,看到心仪的图书就想买下,书橱早已摆放不下,只能强行往里塞,以至于书橱不堪重负隔板被压的变了形。有一天心血来潮,买来打孔机,把期刊杂志装订成册,事后却发现酿成大错------过去的期刊不注重装帧设计,排版距离书脊太近,打孔机打掉了一些文字,文章内容无法阅读,也破欢了刊物的品相,有些遗憾。不久前卖掉了居住了十几年的房子,搬家至母亲的住所,无论如何也舍不得丢弃那两个书柜,其中一个是乔迁不久大姨夫给我买的“蓝鸟”书橱,由于尺寸超宽母亲家无处安放,我忍痛留给了房子的新主人,拍下一张照片作为永久纪念。大姨夫作为六十年代地质学院的老中专生,爱读书,在长辈中绝对是个文化人,我一直尊敬有加。当年我无意中跟姨父提及想买一个书柜,姨父记在心上,盛夏冒着酷暑从35公里外的邢台“蓝鸟”厂家,和搬运工一起抬到我家五楼组装好,那天我上班没在家,回到家听到母亲的一番讲述,深为大姨夫的行为感动。可惜这样一个有纪念意义的书柜,我却没能珍惜,拱手让人,愧对了一位长辈的爱心。

       搬家时请的搬家公司,担心爱书受损,买来打包绳细细捆扎,和两位朋友一趟趟五楼爬上爬下提前给书搬家,直累得腰酸背痛气喘吁吁,一位平日养尊处优的朋友还差点闪了腰。流离失所的书,床内塞得满满当当,一部分暂时存放到地下室。于心不忍它们暗无天日憋屈的命运,订制了一个书柜给它们安家,书柜才是它们幸福快乐的家园。

      手机彻底改变了国人的生活,低头族越来越多,实体书店越来越少,公共场所安静的阅读者似乎成了另类,与周遭的“手机控”格格不入。一直不喜欢电子书,因为嗅不到纸质书刊的墨香。每每买到一本新书,总是濯手轻翻,小心翼翼,万般呵护,唯恐玷污了书的圣洁。濯手而读,不是故作,难抵的是骨子里的一份怜惜与热爱。习惯于躺着阅读,虽说委屈伤害了眼睛,酸痛了手腕臂膀,却积习难改,乐此不疲。

      “书中自有颜如玉”,风花雪月,爱恨情仇,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穿越时空,呼之欲出;“书中自有黄金屋”,几多学子,“头悬梁锥刺股”,寒窗苦读,学业有成,功成名就,光宗耀祖。矢志报国,世人仰慕;书中不乏诗意与远方,寄情于山水,远离尘世的喧嚣,僻静山林静听晨钟暮鼓。书乃精神食粮,营养丰富,足以果腹;书不会趋炎附势,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一视同仁,从不嫌贫爱富......

      不慕奢华,寒舍蜗居,能放得下一个书橱就行;草根平民,无能无力也不愿巴结权贵,能结识几位书友,情趣相投,激扬文字,也是人生一大幸事。比之烟缭雾绕、灯红酒绿、觥筹交错的酒场,我更钟情于粗茶淡饭之后,万籁俱寂时恬淡舒适的夜读。

       人过半百知天命,庸庸碌碌,一事无成,人生很少得意,无须尽欢,只能金樽空对月。无车、蜗居,典型的“穷光蛋”或者“准穷光蛋”,至爱亲朋般的书刊却始终不离不弃陪伴左右,如影相随,失意伤心时总会得到它们的抚慰,愉悦着我敏感的神经,充盈富足我空虚的精神世界,带给我一份铭心刻骨的记忆------时光倒流,童年曾为一本七分钱的小人书,我在故乡深秋的狂野拼命追打小我三岁的弟弟,迁怒于他的乱花钱,不经意间地想起,心头总会泛起阵阵辛酸;外借的书刊,一旦有借无还或被弄得面目全非,总令我心疼不已耿耿于怀;托同事购买一本心仪的期刊,同事东寻西找付出了遗失心爱的宠物狗的代价;书市淘宝一本品味、品相均上佳的书,总会喜不自禁,“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暗自庆幸。很少借书看,看到喜欢的书,一定要买到手,必须“天长地久”般地拥有才心满意足,但也因此使 “书非借而不能读也”的俗语得到验证------对书“一见钟情”的狂热,总会在不自觉中以各种理由冷落疏远,书如果灵魂有知,定会感到伤心失落。真是愧对了我的这些书,所以在这里,我祈求书柜里被我冷落的书的原谅!那些静静躺在书橱中蒙尘的书,期待我当初恋人般的温存。

      半梦半醒中,当突如其来的灵感袭来,若有若无的文字在脑海浮现,瞬间却又消失殆尽,无论如何也回想不出那些魔幻般优美的词汇,绞尽脑汁拼凑出的干瘪与牵强附会,才愈发感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可贵。爱书,小说、散文、纪实、人物传记、花卉类,看到喜欢的书就买,却往往是买的多,看得少,走马观花,一鳞半爪。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八零后同事,阅书无数,称得上一位真正的爱书人,记忆力超强,每每听到他侃侃而谈其阅读人生,对同样喜欢读书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儿子发自内心的夸赞,总会自愧弗如,我这个华而不实的“伪爱书者”脸上总会感到阵阵发烧。

       花香应时,美味有度。

       大众情人,老少咸宜,清淡怡人,唯有书香。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林林总总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18 收藏 0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18人点赞

本文作者

咫尺天涯皆有缘.....

天涯咫尺,咫尺天涯(郑重声明:博客分类中,“原创”标注为“他山之石”的,均改制于GMLUO老师发给我的邮件,不是我的摄影作品,我也注明了原作者以示尊重;如果是自己写的,则标注为“涂鸦”。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