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0年06月01号 22点 阅读 9012 评论8 点赞24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屋顶上的田野
朋友乔迁新居,几位好友前去祝贺。
新居远离闹市区,紧邻农村。六楼宽敞明亮的的落地窗前,凭窗远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绿色的林荫道尽收眼底。近处,是整齐划一的乡村民宅,巷道幽深,笔直南延,间或一两栋红色彩钢瓦覆顶的别墅,鹤立鸡群般矗立,彰显着主人的富有。远处飞檐斗拱的庙宇,黄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尖塔高耸的哥特式教堂遥相呼应,和谐共处,一派盛世景象。村子不算小,断然是不会动迁的,自然也就没有了再起高楼遮挡视线憋闷压抑的后顾之忧。村民院中碧绿的核桃树、梧桐树近在咫尺,甚至可以嗅到一股淡淡的枣花香。晨钟暮鼓,鸡鸣犬吠,诗意田园------择优而居,这位朋友好有眼力!
凭窗远眺,排山倒海般的建筑物扑入视野,除了钢筋水泥铸造的灰色森林,便是东一处西一片见缝插针的工业园区和私人厂房。心头,隐隐的一阵失落感袭来------曾经蔚蓝天空下滚滚如潮涌的金色麦浪呢?!曾经染红天际的高粱地、一望无垠的青纱帐呢?!耕地被征用,土地被蚕食,几欲消失殆尽,只剩巴掌大小极为可怜的一块块,努力做着最后的抗争与坚守。窃笑的是赚的盆满钵溢的房地产开发商,留给农民的只有无奈而沉重的一声叹息。
土地的失却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悲哀。
习惯了汗流浃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劳作,习惯了与镰刀锄头为伴“累并快乐着”的生活,失去了赖以生存土地的农民一时变得无所适从。但骨子里终究难舍对土地的一份眷恋与热爱,最后把视线转移到宅院的“一亩三分地”上,试着把屋顶打造成田野,播种、耕耘、收获,延续着时代相传的农耕梦,也表达着对上天的敬仰。站在朋友家的阳台上,看到好多农户的平房屋顶覆盖着厚厚的黄土层,一块块应运而生的袖珍田野,沟畦纵横。芒种将至,春花生已长出绿油油的秧苗,细竹竿搭成的人字形架子将为豆角、黄瓜、西红柿等蔓生攀援草本植物提供支撑。这些屋顶菜园给光秃秃的空间平添了些许绿意,令人赏心悦目,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生态作用,日渐成为一种新时尚。记得去年一个秋天徒步从村头路过,不经意间看到几户农民家屋顶种植的玉米、棉花还有一大片滋生的荒草,甚感新奇。收获后的玉米秸秆,主人尚未来得及收割,瑟瑟秋风中沙沙作响;一朵朵洁白的棉花像盛开在天上的云朵,“一岁一枯荣”泛黄的野草也并未带给人一种衰败凄凉之感。楼顶俯瞰与地面仰视,视角不同,但每每看到这些离开土地生长在屋顶的植物,心底总会泛起一阵生命的感动。
《舌尖上的中国》第七期《我们的田野》中,寸土寸金的北京,贵春把三卡车土一袋袋搬上楼顶,把了无生气的楼顶打造成一处屋顶菜园,硕大无朋的南瓜、鲜嫩的黄瓜、翠绿的西瓜、红彤彤的西红柿、紫色的茄子,无不吸人眼球;蝈蝈欢鸣、鹦鹉自由飞翔、猫咪卖萌,一方空间尽显人与动物共处的和谐;邻居在楼顶聚会吃饺子共享美食的画面,其乐融融,温馨动人。空中田野,都市田园,诗意盎然,美不胜收,好一个惬意幸福的贵春!
怀念儿时故乡,父亲种下一排挺拔粗壮、金光灿灿的向日葵的那块三角地。
怀念童年在姥姥家,一口水井、一架辘轳,赤橙黄绿青蓝紫、生机勃勃的菜园。
怀念青年时代尚随处可见,春播秋收、丰腴辽阔的田野。
渴望自己也能开辟一处屋顶菜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乐此不疲,与世无争,悠然一曲《击壤歌》。
耕地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耕地保护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 18亿亩的耕地红线不能触碰。
希望能给子孙后代留下一处有田野的风景。
有田野的风景,才称得上真正的风景。
信纸作者:林林总总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