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天涯皆有缘.....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姥爷恩元,风雨赵家......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18年07月07号 22点 阅读 9771 评论1 点赞6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姥爷恩元,风雨赵家.....

 

       姥爷挂在老宅西厢房的那张黑白照片,中式对襟上衣,绅士般一脸肃穆庄重,威严却不失侠骨柔肠,落款的生卒年月是六舅写就的漂亮隶书。

        一条河流横亘东西,外公祖籍冀南洺河北岸的河北铺。

        姥爷字渭川,名恩元。兄弟三人,排行老二,最为出息。

     

      太姥爷行医世家,悬壶济世,贫富一视同仁。终究亏空过多,入不敷出,一家人的生计实难维持,太姥爷发誓从此不让家人再行医。姥爷自幼聪明伶俐,十二三岁跟了掌柜,成了店铺打杂的小伙计。先是在镇上的“德宝亨”学徒,尚为远房亲戚的东家有些刻薄,长工一样使唤姥爷。后来转到“乾盛亨”杂货庄,姥爷肯吃苦,人极勤快,东家多有待见。姥爷人小志大,隔着布帘听账房先生噼里啪啦的算盘声,偶尔进屋暼上两眼偷着学艺,暗暗发誓自己将来也要坐到账桌的位置。姥爷品行端正,东家考验他,故意把钱两丢在犄角旮旯,姥爷不贪心,总是如数上交,深得东家赏识,终于从一名打杂的小伙计擢升为一名账房先生。姥爷对东家忠心耿耿,冰天雪地骑着自行车到近40公里外的邢台为东家讨账,脚被冻得红肿。在东家的资助下,外公的“源丰(棉)花厂”在洺关镇宏张开业,姥爷如鱼得水,驰骋商界,为日后家族的兴旺积攒了第一桶金。出手阔绰的东家甚至以一座宅院的赠予表达对忠心耿耿的姥爷的奖赏。

      姥爷“眼中无坏人”,这是我母亲对姥爷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表达了她对父亲的由衷敬意。姥爷人脉甚广,广结善缘,不媚权贵,不欺凌弱小,待人接物彬彬有礼、不卑不亢,在镇上口碑极佳。一位八路军地下党身份暴露后被俘,国民党准备活埋,姥爷闻讯心急如焚,急凑银两打点,两位国民党兵痞虚张声势骂骂咧咧五花大绑押着那位八路军战士至城门外,眼神示意,准备慷慨就义的八路军绝处逢生。后来那位地下党成了某市市长,还专程到临洺关探访姥爷,感谢当年姥爷的救命之恩,追忆烽火岁月军民鱼水情。当年“八路军太行军区部队”驻扎镇西部丘陵山区,姥爷慷慨解囊,多次为部队送油墨、纸张、食盐等军需品,纪律严明的八路军派人送来数担棉花以示谢意,扔下就走,不明就里的一家人一头雾水,以为是来轧花的客户。后来走漏了风声,姥爷以“私通八路”的罪名被日本人抓去,坐老虎凳、灌辣椒水,受尽酷刑。解放后当地驻军洺河滩野营拉练,部队流动影院经常来镇上为官兵放映露天电影。一次一位陕西籍的放映员满手油污到姥爷家洗手,姥爷姥姥热诚相待。放映员看到眉清目秀的四舅,觉得是块当兵的料,推荐四舅到部队当兵,四舅的命运从此改变。数年后邢台的姨母出差到陕西,还特意登门拜访那位放映员,窑洞做客,共述当年情意,成就了冀陕一家亲一段佳话。

     姥爷心地善良,悲天悯人,亲朋好友,无人不顾,就连乞丐上门讨饭,送给干粮后还不忘扯下墙头愈发芽的几枚蒜瓣;一个风雪交加的寒冬,姥爷返家途中荒郊野外路遇一位快要冻馁而死的路人,急忙脱下身上的棉袍,厚底的粗布棉袜也一并施舍,自己却赤脚瑟瑟发抖跌跌撞撞跑回家,惹得姥姥好一通责怪。侄女的婚姻大事,姥爷都要过问把关,军痞匪盗、家风不正之徒绝对不嫁。几位老姑年轻时面容姣好,兵荒马乱的年代,姥爷家曾一度曾为她们逃离邪恶的避难所。姥爷一再叮嘱她们不要到戏台凑热闹,少出头露面,舐犊情深。太姥爷过世,小镇的白棉布一度脱销,挽幛大阵一眼望不到边,蔚为壮观。八路军、黑道、土匪数路人马均派代表到场,原来都担心对方来砸场子保驾护航。没有了“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的剑拔弩张,那一刻“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场景,永远定格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姥爷的人品与感召力由此可窥一斑。作为当年镇商业联合会会长,方圆数十里的乡亲提及外公和他一手兴建的“元丰(棉)花厂”,妇孺皆知,无人不晓。家族鼎盛,一派祥和,羡煞众乡邻。家族兴旺持续了数十年,持续的战乱终至家道中落。49年土改期间,闻讯“地主富农资本家格杀勿论”的传言,姥爷姥姥带着六舅仓惶出走郑州,后落脚开封,住进收留难民的大盐仓,六舅生前还记得被身着裘衣蓝眼珠的外国女人抱进怀里的情形。一名高姓反动会道门门徒与外公同名,姥爷因此被误抓蒙冤入狱,在永年老城坐了半年牢,后来那名门徒被捕,姥爷才得以释放。解放后姥爷和大姥爷一起到武安邑城(今阳邑镇)开饭庄,56年公私合营后又先后到到了郭二庄的饮食服务行业和矿山村做会计,62年由于身体原因重返镇上,静养了两年时间。63年洪灾,姥爷买了数只大号手电筒,拖着病体挨家挨户巡查危房,其中有一家在姥爷的急声催促下刚迈出屋门,房屋便轰然倒塌,感激得邻居涕泪连连。姥爷的品行与电影《焦裕禄》中李雪健饰演的焦裕禄电闪雷鸣中挨家挨户巡视危房的情形一模一样,我无意拔高姥爷的形象,但舍己救人,慈悲胸怀,姥爷始终坚持做这样的好人。

     山雨欲来风满楼。

     政治阴云密布,魑魅魍魉横行,姥爷一家的命运急转直下,在劫难逃......

     先是1964年的“四清”运动,“国民党嫌疑犯、富农、资本家”-------瞬间扣到头上的数顶高帽,令一家人猝不及防。紧接着65年的“四清”复查,66年开始的十年动乱,家族开始罹难。人丁兴旺的大家族被赶出深深庭院,一家人居无定所,颠沛流离,欲哭无泪。甚至连租房居住的权利都要被剥夺,一次次遭到“阶级敌人,不能收留”的驱逐恐吓,房东义愤填膺“我租房收租金天经地义,我不管是谁,你让人家一家老小睡到大街上去?!”让兴风作浪的“运动欢”们哑口无言,悻悻而退。中风的姥爷被关到大队部的小黑屋七天七夜接受 隔离审查,当权派恶狠狠地指责家人为什么要送粥给姥爷,混蛋逻辑“你们怎么要送粥,流得满嘴都是,送粥不是越喝越糊涂吗,问题怎么能交代的清?!”试想一位偏瘫失语、咀嚼功能退化口角歪斜的中风病人,除了喝粥吃流食还能吃什么?!喝口粥也被挑刺,小姨母不甘示弱,怒不可遏“我还没送水,喝水要喷你们一脸怎么办?!”以犀利的言词狠狠地扇了“运动欢”一记耳光。读过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先生对劳改I生活的描述令人恐怖。胆敢顶撞讥讽当权者造反派,我真佩服小姨母当年的勇气。七天的审查后,姥爷每天还要被塞进箩筐中送到戏台上揪斗。姥爷目光呆滞,神情木然,众乡邻“这么好的一个人何罪之有?!”暗地里愤愤不平,一掬同情之泪。

      除了无休止的隔离审查,便是发动“群众斗群众”的检举揭发。当年一位追求大姨母遭拒的“运动欢”借机报复,煽风点火、造谣惑众,疯狗一样上蹿下跳。但敬重于姥爷的人品,响应那条疯狗者寥寥无几,顶多不痛不痒几句话。知恩图报的五舅母亲“我家穷的要饭,人家好心收留了我们一家,管吃管喝,哪来的剥削压迫?!”良知尚未泯灭的数位乡邻也都替姥爷说好话,结果批斗会成了歌功颂德会,那位造反派气急败坏,只得草草收场。革委会同情姥爷一家遭遇的一位乡邻,经常会悄悄透露内部消息让外公宽心,危难中给了姥爷一家莫大的精神安慰,以至于多年后小姨母开饭店,那位邻居就餐,欠下数额不小的饭费,小姨母都未曾索要。“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家风良好,世代相传,姥爷给子女后人树立了做人的榜样。

      姥爷一生养育了八个子女,如今只剩我母亲和小姨母姐妹二人在世。

      一直以为被称作“五舅”的那位舅舅是姥爷收留的义子,其实五舅的母亲也算是当年姥爷家的佣人。五舅的母亲家境困顿,房屋一间,地无一垄,穷得吃不起饭,善良的姥爷收留了她一家,之后还给她家购置了三间房子。姥爷姥姥当年逃难开封后,义姥姥便承担起照顾母亲和姨母的重任,一声“干娘”,没有血缘胜似血缘,几位兄妹与干妈的关系甚至比对外婆都好。落魄时姥爷家中也不富裕,母亲和姨母经常从家里偷拿菜团子之类的食物接济干妈。不翼而飞的菜团常令姥姥一脸狐疑,母亲和姨母守口如瓶概不承认,母女情深甚至超越了血缘。

      大舅栋才。

      大舅十二三岁就被表哥带到部队当兵,由于年龄太小,部队一位女指导员常像母亲对待孩子一样把大舅搂进怀中睡觉。动乱期间大舅也被列入揪斗的行列,大舅以自己多年的军人身份据理力争才躲过一劫。当小学教师的大舅妈脱口而出“不要怕!你游街我陪你,给你端水,累了我给你拿坐垫!”,诠释了不离不弃的伉俪情深。大舅当年曾在乡下遭土匪绑票索要赎金,当得知他镇上源丰(棉)花厂赵恩元大公子的身份,土匪挥手让大舅走人,有惊无险,大舅惊出一身冷汗------是姥爷的声望救了大舅的命。人常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大舅部队复员后邯郸安家落户,国棉厂电工,嗜好烟酒,五十二岁便胃出血英年早逝。早年丧父的表姐表哥都很争气,在纺织行业事业有成,对大舅妈也极为孝顺。大舅妈今年近九十岁高龄,吃斋念佛,天南海北游,开朗乐观,颐养天年。大舅妈善言,她常说赵家的家风正,赵家能走到今天,全是姥爷修来的福分。

      二舅善才。

     

      二舅一手电工好手艺,当年和我父亲一起在河北保定省建三公司共事,还是我父母的媒人。二舅技术精湛,作为“青年突击队”队长,59年参加了河北省群英会,荣获省劳模称号。后来二舅和我父亲欲从保定调回邯郸,调动手续被县上截留。当年小镇所在的县城电业几乎一片空白,县长慧眼识英才,千方百计拦下二舅,本着为父老乡亲谋福祉的念头,二舅毅然舍弃了邯郸市内的优厚待遇,开始着手小镇的电力谋划,呕心沥血,废寝忘食,设计线路、吃住在工地现场,称二舅为当年县城电力行业的缔造者,二舅当之无愧,甚至一度成为农电局长候选人。二舅的优秀引起了另一位原定庸才局长的不满,阴险小人,处处作难,落井下石。和外公一样,二舅也接受了七天七夜的审查反省,罪状有三:一是“马驮电线,毁坏青苗”;二是在家中私缠电机,“开地下黑工厂”;三是在农村接受吃请,奢侈腐败。三大罪名“莫须有”,三顶高帽压得二舅喘不过起来。“立场坚定”、冷酷薄情的二舅妈“你家的事与我没关系”当即表示要断绝夫妻关系,给了绝望中的二舅以致命打击。“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没想到那一刻这句话竟成谮语。二舅妈宣布断绝夫妻关系的第二天,生性刚烈的二舅绝望中以一把锋利的电工刀结束了年仅二十九岁的生命,含冤愤然离世,结果还得背负着“畏罪自杀”的恶名,直到1978年才得以平反昭雪。

       三舅广才。 

      “唯成分论”的岁月,三舅曾写下血书要去当兵,自然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幻想。倔犟的三舅坐在马车尾部随部队到当年县政府所在地,今天已成为著名湿地公园的永年老城,最后被收做通讯员。56年洪灾,地势低的“永年洼”大水漫灌,闻言“大官都坐飞机出城,小兵无人管”的传闻,姥姥忐忑不安,大队部电话打到县政府,接到电话后三舅一时听不清楚谁的声音,姥姥一句文绉绉的“我是你娘,你没事吧?”成了抑郁沉闷、苦中作乐的一家人的笑谈。那次大水后不久,县政府便迁至临洺关镇。三舅命运多舛,65年作为“牛鬼蛇神”被关进“牛棚”,后又进“五七干校”劳动改造,不过三舅和二舅一样性格刚烈,被揪斗时头被强行摁下瞬间便像弹簧一样高昂,“我没罪”奋力抗争;在干校期间,一位书记还不忘以官自居,趾高气扬摆出一副领导模样训斥三舅,三舅不理他那一套,一句“都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你还摆什么架子发什么威风?!”让那位书记张口结舌、面红耳赤。三舅后下放新华书店,常骑着自行车下乡送书,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年三舅自行车后座的书箱中那本大开本的《洪湖赤卫队》连环画,爱不释手。三舅写一手好字,靠笔杆子吃饭,主笔家族平反昭雪的材料准备,劳苦功高。小姨母乡下探望三舅,劝三舅一定要想得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万不能再走二舅的老路,乐观的三舅咬牙坚持,终于迎来人生的转机。平反后先后在财政局房管组、区政府、县政府经济办、对外改革开放办公室任文秘、主任工作,刚正不阿,一身清廉。苦难已过,家境渐好,三舅却罹患胃癌,受尽病痛折磨。手术后与癌魔抗争四年,享年69岁。

      三舅的长子ZW自幼聪颖,擅书法、懂绘画、知唐诗宋词,学习优秀,87年考入湖南长沙冶金学院,发奋读书,学业有成,现在是某大学的研究生导师、冶金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在冶金行业成绩斐然。尤其是在钨的提取上,钨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钨矿中提取的难度极大。表弟一头扎进实验室,废寝忘食、乐此不疲,一麻袋一麻袋的矿石,见证了他不甘平庸的执着与艰辛。功夫不负有心人,ZW终有所获,成为国际金属钨领域的一匹黑马,在国际学术界处于前沿地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获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等殊荣,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一口流利的英语,经常与国外同行进行科研交流,国内四处讲学。他的目标是竞争中科院院士,相信他定会成功。光宗耀祖,赵家骄傲。次子ZT,经营餐饮多年,吃苦耐劳,小镇名厨,家底殷实。伺候老母,恪守孝道,亲朋好友交口称赞。

     四舅文才。

   

       四舅自小聪明伶俐,高中在邯郸寒窗苦读,60年考取天津工学院,成了当年街道屈指可数的几名大学生。满怀一腔报国志,四舅从学校报名锦州参军。受所谓的家庭成分牵连,迟迟得不到提拔重用。指导员欣赏他的才华,同情四舅的遭遇,顶着压力与风险让四舅重回天津工学院上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石家庄,在地区农机修造厂从基层工人做起,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后被提升为书记和经理,颇具领导管理才能。和他的名字“文才”一样,四舅周身有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儒雅气质,一表人才,知书达理,德才兼备,从外貌到品行,四舅近乎完美。四舅天性善良,尊老爱幼,亲朋好友中有口皆碑。二舅英年早逝,二舅妈危难之时远走高飞,表哥浪迹社会,四舅帮他成了家,出资修缮被大火焚毁的房屋,甚至连表哥离婚后儿子的婚事都时刻惦记在心。我父亲脾气暴躁,四舅念及赵家家族罹难时我父亲的不离不弃,丝毫没有嫌弃过,“姐夫”不离口,尊敬有加,常说我有着一手电工好手艺的父亲有恩于赵家,还经常教育我要多与父亲沟通交流,感恩父亲的养育之恩。在工作及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四舅没少为我这位外甥操心费神,写信、电话、发短信开导,苦口婆心,谆谆教诲。四舅关心晚辈的成长,关心晚辈工作、学习上的点点滴滴。侄子ZW喜获殊荣,四舅仿佛中大奖一般,喜不自禁,电话、短信几乎告知了家族的每一位成员,由衷为侄子自豪骄傲。邢台姨母的孙女考上北大,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孙辈要以这位聪颖的女孩为榜样,努力学习。六舅偏瘫十几年,四舅更是没少钱物接济这位弟弟……兄弟姐妹,骨肉情深,人生无常,母亲曾慨叹兄弟姐妹八个已走了五个,尤其对大姨母和四舅的离世,她曾不止一次叹息:如此通情达理的两个亲人,怎么说走就走了?!相距半年时间都不到啊!天堂没有疾病困扰,天堂是灵魂的永久归宿,她也只能这样自我安慰。

      听母亲和小姨母说四舅的初恋对象比现在的舅妈要漂亮,但她闻言赵家的情况后,惶恐不安担心因此受牵连,哭哭啼啼,最终与四舅分手。现在的四舅妈是部队那位好心的指导员做媒,四舅妈当年家庭也是“富农”出身,同病相怜,贤淑文静的四舅妈对四舅不离不弃,夫妻恩爱,风雨相携,给了四舅莫大的心灵安慰。

      四舅73岁肺癌离世,迷信中的这道坎,四舅终于没能迈过。您是急于到虚幻中神秘的奈何桥一看究竟,急于喝一碗孟婆汤忘记前尘往事吗?!

    

       送别四舅西游的那天,小区里的碧桃正灼灼怒放,云蒸霞蔚,灿若云霞。柔风掠过,花瓣雨纷落。它们随环绕在四舅身边洁白、明黄的菊瓣,让天堂花香弥漫。

      年轻时的四舅,英俊潇洒,典型的帅哥。

      中年时的四舅,仪表堂堂,周身透着一股豁达成熟的魅力。

      老年时的四舅,慈祥善良,温文尔雅。

      四舅九十多岁的岳母尚健在,老人家怜惜哀叹这位嘘寒问暖先她而去的孝顺女婿,四妗永远失去了同风雨共甘苦相濡以沫的好丈夫,两位表弟再也无法聆听严厉而亲切的爸爸的谆谆教诲,小孙子翔翔再也听不到爷爷的柔情呼唤,亲朋好友再也看不到那个伟岸高大熟悉的背影……

     四舅为人朴实低调。单位分房,方方面面够条件的他不与人争,隐忍退让。退休前任市农机公司经理期间,一家用户迟迟不还欠款,他循循善诱,以理服人,用他在大学所学的机电知识,予以技术指导,帮助、帮了那家濒临破产的企业不小的忙。四舅打一手漂亮的乒乓球,通过打球和厂长切磋球技,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打动了对方,最后那家工厂痛痛快快还清了欠款,厂长和四舅也因此成为朋友。在四舅的告别仪式上,连惯有的生平介绍都没有,论资历,论职务,四舅完完全全有资格享受这个待遇啊!因为四舅生前对表弟有交代,一切从简,四舅的高风亮节让大家肃然起敬。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

       重读博文《天堂问候》,四舅安息!

      大姨母素荣。

      姨母2012年11月脑血管破裂,昏睡数日,溘然离世。

     

      《心香一瓣悼姨母》,一篇博文表达了我对大姨母深深地怀缅。

       大姨母自幼聪慧,美人胚子,少女时代出落得亭亭玉立,落落大方,秀外慧中,学业优秀,追求者甚多。我见过大姨母当年的学习课本和笔记,字迹娟秀而不失遒劲,与优雅的气质相得益彰。因家庭成分问题,大姨母失去了报考大学的机会。“赵家少了两个女大学生”,邻居们都为之惋惜。大.姨母出嫁那天,大舅、母亲和表哥送亲,邢台街头,造反派派系相斗,流弹擦着耳朵不时飞过。大姨母先是做代课教师,后进商场,在三尺柜台奉献了青春。姨母勤奋,凭热情、凭一股不服输的韧性与执着,走南闯北进货采购打开销路,把一个死气沉沉的商场救活。大姨母以诚相待,苦口婆心帮促后进员工进步转变,深得大家敬重。除了照顾好家人的一日三餐,大姨母的业余爱好便是读书看报,听老年健身讲座,修身养性,去公园练功健身,生活规律,衣食无忧。大姨母和邻里和睦相处,家里有了好吃的总不忘分一些给邻居,邻居家有了难处,总是倾力热心相助,以至于搬家时邻居依依惜别,难舍难分。在大姨母的葬礼上,哀乐低回,老邻居、老同事们泣不成声,场面令人动容。

      大姨母知孝行。

      

      大姨夫为胡家唯一的儿子,当年作为砂轮厂厂长,出差是家常便饭,大姨母便义无反顾承担起照料两位老人的重担。公公爱喝酒,大姨母从不多的工资中成箱地往家搬,变着花样做可口的饭菜,脾气不好的老公公对邻里提起大姨母这位儿媳,百分百地认可。婆婆晚年老年痴呆,后摔伤腿骨折卧床不起,几个女儿隔三差五没几天伺候便没了耐心。大姨母却从来没有嫌弃,没有过怨言,擦屎端尿,洗澡换衣,极尽孝道,邻里交口称赞。两位老人在姨母的精心照料下,安然离世。受大姨夫、大姨母的影响,三位表弟也都极为孝顺,敬重长辈,衣食住行,事无巨细,给父母安排得详尽有致。对亲朋好友的难处也有求必应,从物质到精神,从不吝啬。母慈子孝,母亲不止一次说这是大姨母修来的福分,善有善报,因果啊!

      大姨母低调。

     大 姨母的三位儿子、儿媳都很孝敬,为大姨母买了不少金银首饰,大姨母不慕奢华,几乎没有佩戴过。大姨母知书达理,大家闺秀气质与生俱来,穿着得体,待人接物温和谦恭。儿媳单位发了足疗卡,带大姨母去足疗,看着和孙子一般大小一口一个阿姨的服务生,大姨母却于心不忍。谦和待人,扶危济贫,悲天悯人,大姨母骨子里的善良与姥爷一脉相承。

       家族罹难时,大姨母也和舅舅们一样据理力争,不甘示弱。我权且用台词模拟还原一下当年戏剧般的场景对白:工作组:“你家开(轧)花厂就是资本家!”姨母:“一杆秤三担棉也能称作资本家?!”伶牙俐齿责问得歹人理屈词穷;造反派:“我不跟你说你找大队去!”大姨母:“这可是你说的让我找大队去,去就去!”大姨母蹭蹭蹭一阵风赶到大队部,声泪俱下、铿锵有力的责问,同样让造反派气急败坏、哑口无言。大姨母爱憎分明,柔中带刚,眼里容不得沙子,不甘被人欺负。母亲常说大姨母性子烈但讲道理,她无时无刻不在怀念这位知冷知热的好妹妹。

      青山做伴,大姨母安歇在邢台张果老山半山腰的一家墓园。

      小姨母汴荣。

     

       47年姥爷姥姥背井离乡,小姨母河南开封出生,开封古称汴梁,所以小姨母名字中的“汴”字颇有纪念意义。小姨母是兄妹八个中老小,却没有一丝小姐的娇气。小姨学习优秀,初中毕业后报考高中,去公社开介绍信的路上被拦截告知因为家庭成分问题,不能报考,小姨母心灰意冷,泪流满面,回家后一气之下把所有的书本浇上煤油,付之一炬。小姨母吃苦耐劳,儿时经常和母亲一起到镇西部的丘陵山区拾秋劳作补贴家用。作为记工员和生产队的妇女队长,泼辣能干,天生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带领半边天们开展劳动竞赛,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收获。在为家族伸冤平反昭雪的过程中,小姨母不惧出头露面,一次次带着申诉材料到信访局,一次次被驱赶,小姨母横眉冷对:“有冤不能伸,你能把我赶到哪儿去,能把我赶出地球吗?!”所以在家族的平反问题上,小姨母也立下汗马功劳。小姨母很有经商意识,早年割草晒干后卖给部队的军马场,千里迢迢南下武广购买布匹,起早贪黑骑着自行车走村串乡赶集赶庙会摆摊,开饭店,吃苦耐劳、勤劳持家。现在表弟、表妹都经营饭店,做得风生水起。小姨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带动了家境的兴旺,也影响了几个孩子的人生。

      六舅贤才。

      六舅是八个兄弟姊妹中的宝贝疙瘩。当年数次工作机会,他都以受不得约束而放弃。六舅的脾气也不好,爱喝烈性酒,日后罹患偏瘫估计也是诱因。六舅偏瘫卧床八年。六舅懂书画、晓天文地理、爱收藏、知红白礼仪、擅厨艺、写得一手好字,隶书尤佳。六舅中风偏瘫十多年,最后瘦弱得脱了相,享年69岁。

     我的母亲。

   

      当年姥爷常年在外忙碌奔波,母亲兄弟姐妹8个,母亲排行老四,有些重男轻女的姥姥把繁重的家务压在了作为长女的母亲身上。母亲虽聪慧好学,悟性很高,成绩优秀,但姥姥根本不同意母亲上学,母亲只有在忙完一天一大堆的家务后瞒着外婆在昏暗的油灯下识字苦读。教书先生曾数次登门替母亲说情,外婆却自始至终不松口不妥协,最终也没有应允,结果母亲只上了半年初小,现在的字也写得歪歪扭扭。母亲提及此事总感觉有些遗憾,我也深为母亲被外婆扼杀耽误了的青春年华而同情叹息。令母亲欣慰的是舅舅小姨感激母亲当年为家庭的付出,兄弟姐妹之间关系亲近,相互关爱,晚辈对母亲也很尊敬。母亲也受当年家庭成分影响,户口都已迁至邯郸,准备邯郸国棉厂工作,结果却被别人顶替,现在那冒名顶替者用的还是母亲的名字。母亲争强好胜,不愿再受外婆那份丫头一样使唤的气,决意逃离家庭藩篱,自谋生活出路改变命运。县油棉厂建厂初期条件极为艰苦,当年只有16岁的母亲抢先报了名。由于营养不良身体显得单薄瘦弱,在厂长怀疑的目光中,母亲咬牙踉踉跄跄肩扛起沉重的棉花包,坚强地证明了“我能行”,终于没被刷下,进厂成了第一批工人,多年后那位老厂长提起这件事仍禁不住感慨,母亲也因此而成了怕吃苦受累而抱怨的年轻工人的榜样。母亲工作踏实勤奋,很快就成为生产骨干,曾作为讲解员到过天津等棉纺城市,是连续多年的先进生产者,上世纪70年代还获得了河北省的“三八红旗手”,如今一张张早已泛黄的照片记录着母亲当年意气风发的青春和光荣。

      母亲临退休前工厂精简人员,相当于现在的竞争上岗,母亲感受到了压力,但天生不服输的母亲硬是凭着只有两年的初小水平,废寝忘食捧着厚厚的技术资料画图背写,终于顺利通过了考试,在竞争中站稳了脚跟,母亲又一次证明了“我能行”。轧花车间禁忌烟火,寒冬滴水成冰,母亲戴着两层口罩都结了冰,母亲没叫过什么苦累,母亲那代人的吃苦耐劳与奉献精神令我深深地感动,我始终为有这样一位勤劳敬业的母亲而自豪,她也深深影响了我们姐弟三人的人生观。

      母亲善良。

      母亲信佛很是执着,到了“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的地步,戒斋已数十年,虽说有些宿命有些委屈自己,但母亲总是意志坚定乐此不疲,附近大大小小的寺院庙宇母亲是常客,母亲也曾去过赵县的柏林寺和山西的五台山,前些年因照顾因脑梗而偏瘫卧床的父亲,母亲很少有时间再出远门,只有在家诵经拜佛,在孜孜以求、与世无争中渴求得到一份心灵的宁静。

       母亲乐善好施。

     “吃亏是福”、“自己吃了填坑,别人吃了扬名”,“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是没多少文化的母亲对我和姐姐、弟弟的告诫,也是她的待人处事原则。母亲最不齿的就是沾别人包括公家便宜的鼠辈行为,母亲教会了我们姐弟怎样做人。

       母亲大义。

       母亲患胃炎、高血压、冠心病多年,连续八年照顾父亲,身体更是雪上加霜。怕我们工作分心,母亲即使身体不适也很少跟我们打电话,总是嘱咐我们要安心工作。姐弟三人中数我最让母亲操心,在母亲的眼中,我始终都是个长不大的小孩子。母亲经历过上夜班的苦,逢我上夜班,母亲总会让我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在家睡觉,不让任何人打扰;下夜班也是不住地催促我赶快休息。接到亲戚婚丧嫁娶的信息有时比我还要上心,唯恐耽误了我的工作。在母亲的心目中,工作耽误不得,始终是第一位的。多年前一个冬天,大雪纷飞,下夜班的我睡梦中被骤然响起的电话铃惊醒,母亲提醒我雪下大了,该去车站除雪去了,因为我不止一次地跟母亲说过铁路人的“以雪为令”,母亲牢牢记在了心间,那一刻我深为母亲的言行而感动------这就是母亲,我深明大义的母亲。        博文《银色月光下,写给母亲......》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恩。

       姥爷的“家庭成分”也影响了我的父亲,加上不会察言观色、不懂人情世故的倔脾气,当年保定请人代笔连写七封请求下放申请书回到县城,结局是做了一辈子的临时工。晚年他避忌谈论退休之事,退休成了他心底永远的伤与痛......

      穿越时空,影像姥爷。

      姥爷幻化为黑白影像中杂货铺打杂勤快的小伙计,噼里啪啦拨算盘的账房先生,着长袍马褂意气风发的商会会长,塞进箩筐中流着口水被揪斗风蚀残年的老者。最后定格在1972年,含冤去世的姥爷,享年仅61岁。

      五位舅舅陪伴姥爷姥姥,安歇在苍松翠柏的赵家墓园。远在邢台张果老山半山腰的大姨母,想必也会像生前那样隔三差五来墓园探亲。另一个世界的亲人团聚,喜乎?悲乎?!

       岁月匆匆,几度风雨,几度悲欢。

       西厢房高高的屋檐上,荒草萋萋,阳光透过院中那两株饱经沧桑的老枣树的枝桠,洒在有些破损的青砖上,一同见证了风风雨雨中赵家的离合悲欢,斑驳在不堪回首的记忆中......

   

      姥爷恩元,动荡赵家。

      国泰民安,风雨不再。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林林总总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6 收藏 0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6人点赞

本文作者

咫尺天涯皆有缘.....

天涯咫尺,咫尺天涯(郑重声明:博客分类中,“原创”标注为“他山之石”的,均改制于GMLUO老师发给我的邮件,不是我的摄影作品,我也注明了原作者以示尊重;如果是自己写的,则标注为“涂鸦”。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